汪文龍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我國當前教學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以而且應當滲透研究性學習方法。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對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資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報告的撰寫等方面進行指導。強調研究性學習不能否認接受性學習,要防止功利主義傾向,要有正確的政治導向。
一、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當代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素質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在這樣一個變革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科學精神,在培養學生的素質方面,讓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為此,思想政治課必須盡快地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成為富有實效、推動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諸多能力提高的課程。
當前,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和教育者本身對政治課的輕視或誤解,使政治課教學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學內容脫離社會實際,過重的偏向思想理論教育,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二,教學方法簡單,說教成份明顯,缺乏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思想行為的塑造;第三,空洞的說教,使政治課失去了生機和活力,教者乏味,聽者沒勁, 使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境地。第四,過去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政治課教學形成了一個怪圈,即教條條,背條條,考條條,忘條條,使學生一無所獲。而研究性學習遵循了人的認知規律;貫徹了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遵循了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研究性學習將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教師成為教學的發動者和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使政治課程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實效性。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學是在一種民主、平等的氣氛中進行的,這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
二、政治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1. 在教學目標上把握體驗與領悟的切合點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中,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嘗試課題研究,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步驟,同時也不可忽視學生最終對問題的領悟結果。政治學科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正確思想引導和確立科學觀念的重任,因而在學生的一系列體驗活動之后,還需重視學生領悟的內容、程度,并適時加以指導,真正體現出“在實踐中獲得了理論,在理論指導下實踐”的哲學道理。
2. 在教學空間上探尋課堂與社會的匯合點
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設置問題情境,引導探究,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也可將學生的課外研究結果在課堂上匯報并引起新的思考和討論。在課外則組織資料檢索、親身實踐、調查訪問等活動,做到既人人參與,又有所分工。總之,要增加課堂教學內涵,拓展課堂教學的外延,將學校、家庭、社區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給每一個學生廣闊自由的理論探尋的思維空間,多渠道地開展研究。
3. 在師生互動中建立主導與主體的融合點
這里包括教師的研究性指導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兩個方面。學生在師生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進入主動探索的學習狀態,釋放出內在的學習動力,掌握學習方法,自主體驗與探究,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指導作用則表現為,要努力挖掘學生創新的知識點、思維點,促使學生形成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的興趣,從而將課堂上的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實踐體驗過程;在討論中,要尊重、信任學生,創造條件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并敢于發表意見,適時做好點撥和歸納。
4. 在教學評價上追求個性與共性的結合點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努力探索一種多元化、激勵性、民主、開放、動態的評價方式。既要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實現、思想傾向的準確、知識理論的習得等共性問題,又要尊重學生個性化、創造性的思想火花和思維樣式,充分利用激勵機制,善于運用表揚、獎勵、提供展示機會等方式對學生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協同能力、思想覺悟等多方面進行及時評價,以肯定和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想、去看、去說、去做,真正進入到主動思考、努力實踐的思想境界。
研究性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就人的個性發展而言,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體活動中,兩者常常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結伴而行。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具有獲得知識效率高,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扎實等優點。之所以在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中要強調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因為接受性學習不好,而是因為我們過去過多倚重了接受性學習,把接受性學習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學習則被完全忽略或退居邊緣。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學習在課程中的應有位置,而非貶低接受性學習的價值,更不能輕視甚至拋棄接受性學習。
實施研究性學習應當注重過程而不應太重結果,實踐中有的學校和教師受功利主義驅使使得研究性學習的價值異化,由促進學生發展轉向為加快學校揚名。教師為使學生的成果獲獎或發表,勢必只關注少數“精英”學生,而使大多數學生處于陪讀狀態,甚至捉刀代筆、包辦代替。學生為展示、為得獎而研究,為追逐名利而急功近利。這樣其實已背棄了研究性學習的本來價值。當然,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可能會產生某些社會效益,但這既不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追求所在,更不是開設這一領域的重點所指,實施研究性學習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教學的深化改革培養面向未來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一代新人。不能追求研究性學習給學校所帶來的宣傳效應,更不能過分期待研究性學習給社會帶來的效益,如果有的話,最大的效益就是學生所形成的問題意識、獨立思考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健全發展的個性。
研究性學習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探究并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指導,在政治課研究性學習中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