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偉東
一、學校德育社會化的內涵
學校德育社會化指的是學校及社會各部門通過一定的運作機制、實施方法將學校德育的內容、規范內化為社會行為的過程。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在不同的時空占據了受教育者的全部生活,而個體德育的內化過程又更多地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構建科學的社會化德育的體系,讓德育回歸社會和生活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通過實施學校德育社會化,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形成開放的頭腦,博大的胸懷,高尚的品德,從而激發學生認識世界、關注人類命運的愿望,實現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自我人生價值。
二、我國學校德育社會化存在的問題
審視我們的德育社會化實踐,由于長期以來受“左”的影響,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教育方法僵硬,教育內容“窄化”,把認識問題、實際生活問題、生理和心理問題同思想道德問題“一鍋煮”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完整的德育內容占據主導地位,整體德育社會化實踐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 學校德育與社會德育脫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一些消極思潮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成效,學校倡導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與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出現矛盾。學校德育與社會影響時而觸合、時而沖突,“個人本位”、“功利主義”的價值標準與“大公無私”的價值標準成為矛盾的焦點。執行學校倡導的道德標準還是跟隨社會現實的某些潮流,中小學生陷入迷惘。
2. 學校德育重視形式,忽視內化。國內很多學校在開展德育活動時,雖有專題性的活動,但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大方向的說教,忽視細微之處的培養,停留于外部行為的塑造,忽視內化。致使學生德育行為不是出于學生內在的德性需求,而學生只是采取應付 、表演的態度,這種對細微之處及內化的忽視導致德育不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表演、宣傳的需要,造成學生的內心思想與外在行為不一致,甚至產生嚴重的沖突,影響到心理健康發展,乃至走上極端。
3. 學校德育主題性不突出。國內德育雖然也強調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強調愛國教育、公共意識教育,但由于缺乏鮮明的主題性德育,造成道德發展全面開花,成效卻不顯著。
三、改進學校德育社會化的措施
1. 建構學校德育完善的內容體系。改變德育空洞說教的重要一環是選擇和編制適合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發展的德育內容,制定符合社會規范的道德標準和目標,做到個體道德發展需要、國家民族道德發展需要和傳統德育觀念有機結合。在制定德育內容時,要貼近、關注受教育者的個體生命和現實生活,要特別突出愛國教育、民族精神、公共意識教育等一些主題性教育,把體現社會要求的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公民應有的道德心、社會責任感及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聯系起來,加以規范,逐步形成具有國家特色的德育。
2. 構建德育社會化的教育體系。國家要高度重視道德環境的培育工作,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要求,各級部門要步調一致,統籌協調做好社會道德的凈化和規范工作,對違反德育要求的要堅決制止并給予遣責。特別是要發揮黨組織、共青團、少先隊、婦聯、文聯、電視臺等黨團、文學組織、媒體的核心作用,明確道德規范,弘揚道德正氣,實踐道德行為,評價道德行為成果,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才能為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成長提供實踐陣地和示范,有利于學校德育與社會德育、傳統德育與時代主流德育相融合、相一致。
3. 構建德育科學性的德育方法體系。學校德育社會化程度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德育方法流于理論“灌輸”為主和形式主義的德育方式,沒有為學生提供走進社會實踐道德行為的陣地,沒有鮮明的德育主題特色。我們要進一步借鑒國外學校德育顯性方式與隱性方式相結合,主題教育與常規教育同發展,學校德育環境與社會德育環境相一致的方法,創設適宜學生內化德育的認識情境,掌握認識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達到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在方法手段上,要多采用價值澄清法、示范榜樣觀察學習的社會學習法、社會行動方法等一些貼近社會的教育方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的主流思想意識,培養行動技能,引導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的道德思維得到培養和發展。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