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芬
在閱讀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獨立感受、獨立體驗、獨立思考、獨立鑒賞、獨立探究,幫助學生養成獨立閱讀習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我們應積極實踐,勇于探索,在閱讀教學中努力開拓出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新路子。這種自主閱讀正如“挖井”,就是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索、發掘,找到水源,隨時提取。
一、更新理念,引導學生自己去“挖井”
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就要更新教學理念。隨著課改的深入,在閱讀課堂上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參與,課堂上的讀、品這種變相的填鴨式的教學,其弊端更為明顯。因此,需調整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學會知識、發展智能、完善人格。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集組織、合作、引導、開發于一身的“導演”,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能力,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在老師的期待和激勵中獲得信心和力量,會情不自禁地投入學習之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要把自己設想的教學思路交給學生,讓學生直接獲得知識,而應該鼓勵學生像“挖井”那樣,去尋找水源,去探索,自主去閱讀。而教師只要創設自由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正確地引導,適當地點撥,使學生能自發、自主地探究,體驗在閱讀中獲取知識的喜悅,增強自信。如《項鏈》的教學,教師不是生硬地批判瑪蒂爾德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 而是允許學生對問題提出不同理解,當幾十個學生的心目中出現不同的瑪蒂爾德時,教師抓住時機,以真誠的期待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自食其果,可憐可悲”或“瑪蒂爾德堅強善良,直面人生,可歌可泣”等觀點并要求學生運用作品原文佐證自己的觀點。當學生在閱讀中遇到障礙時,教師要鼓勵引導、點撥開竅,這樣能使學生感到老師態度誠懇,自尊心受到保護,進而產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求知沖動,以良好的心態進入閱讀探索中,從而增強自主閱讀的信心。
二、更換模式,讓學生學到“挖井”之法
高中語文課程 “文質兼美”的選文標準,能以優秀的文本激起學生對人類優秀文化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以導促讀,教會學生確定閱讀目的(提出問題)的方法,并據此準確篩選文章的相關信息(有用信息),引導學生與大師對話,與精英爭鳴。
如《變形記》的教學。教師先激發興趣,適當引導:“人會變成大甲蟲,豈不是荒唐事?讓我們看看這荒唐的故事與以往學習的小說有何不同。”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可提高閱讀的效率。一方面需要教師針對不同學生適當地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創設生動的情境,增加豐富的活動形式,巧設疑問,依托評價等。
之后,可以讓學生篩選信息,自主探索。因為小說的內容比較艱深,學生會產生許多疑問。學生在預習課文時要明確學習目標,提出疑問。閱讀教學不是為了消遣,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深入閱讀,邊讀邊思考,關注文章表達了什么內容、有哪些信息,什么是重點信息,如何闡述擴充關鍵信息,等等,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會更透徹,這有助于培養一種應用于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應以目的性為前提,以信息論為理論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這樣能提高他們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
接著,可以讓學生討論交流,提高閱讀效率。理解《變形記》的主旨,對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老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給格里高爾設計一下一天的行程安排,準備小組交流。正如蒙臺涅在《討論的技術》中說:“我們的大腦最有效的和自然的鍛煉,我認為就是討論。”組織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體會格里高爾在變形之后的心情變化,以及形象的始終如一,有助于感受格里高爾所處的社會的冷酷無情,從而理解格里高爾變形的深層原因。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從而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
最后,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蒲松齡的《促織》的共同特點,更好地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現象。教師這樣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練習,尤其是針對教學中疑點、難點及比較隱晦或潛在的內容,啟發學生思索探討,建立聯系,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同時要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讓他們溫故而知新。學生學到“挖井”的方法之后,再根據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去品味詞句,就會減少盲目性,逐步提高鑒賞水平。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