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美
現行教材基本上都是通過游戲、對話、表格、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沒有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過程中的問題提示和建議,在教與學留下盡可能大的探究空間和交流空間的同時,也給教師讀懂教材帶來了一定的困惑和難度。在課堂的時間內,教師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學生做些什么,怎么做,都直接影響著學習的內容、形式、效果。可以說,讀懂教材是課堂有效學習的起點。那么教師該如何深入閱讀教材,將教材隱含的隱性知識充分挖掘出來,使教材資源得到充分運用,為學生打開有效學習之門呢?下面以《認識周長》為例,談談筆者的探索與思考。
一、讀懂編者的意圖,明確教學目標
特級教師沈重予說過:“教材上每個章節的每一道例題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不僅如此,例題中的每一個要求、問題,其背后都蘊涵著特定的意圖。”因此,讀懂編者的意圖,明確教學目標尤為重要。
如《認識周長》一課,教材呈現順序是主題圖 ,描一描樹葉的邊線,“摸一摸”課桌面和數學書封面的邊線,最后是實踐活動。這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建構周長這個數學概念,也是學生學習各種周長計算的基礎。編者的意圖是學生通過豐富的表象正確理解周長的含義,并初步探索出各種圖形和實物周長的測量方法和計量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周長就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在教學中要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直觀體驗周長的實際含義。因此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 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學習活動中,認識周長的含義;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挖掘主題圖資源,動態演繹重難點
教材往往通過主題圖的畫面場景來呈現教學內容,很多老師只是把主題圖簡單處理,把它作為情景創設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就完成主題圖的功能。其實,主題圖是獲取豐富的素材和信息的主要來源,它指引著學生的探究方向。如上圖的情景中的兩句話是關于周長概念意義的闡述。在這里教師要挖掘主題圖的資源,讀懂方法提示語,把主題圖的情境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理解周長的實際含義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明白什么是‘一周和圖形‘一周的長度。《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時可以先通過課件,動態演示小螞蟻爬過一周的軌跡,讓學生看一看,初步感知‘一周; 接著讓學生描樹葉和圖形的邊線,建立豐富的表象,直觀體驗周長的意義;然后安排“摸一摸,找一找”的活動,讓學生在摸物體邊沿的過程中獲取直觀感,進一步感受周長;最后讓學生在“量一量”的實踐操作活動中深化對周長的理解。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中自然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動態中突破了重難點。
三、讀懂練習題的編排,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組成員朱德江老師說過:“讀懂每一道習題,就要想怎么解決?學生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還有更好的方法嗎?”因此,教師要仔細揣摩、深入挖掘習題的基礎性、拓展性、實踐性、應用性和多解性,用好每道習題,引導學生做數學,使教材資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使學生知識得到深化,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如《認識周長》中的練習:第一題是用彩筆描出圖形的邊線,這道題其實就是讓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直觀體驗周長的意義。有些孩子可能會把車的輪子都畫上邊線,因此,教師最好不要只是簡單展示學生的答案,而是要從學生的畫法中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周長的意義。第二題量一量、算一算基本圖形的周長,這道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初步獲取計算周長的方法來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無論學生運用哪種方法,都應予以肯定,為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第三題是一道拓展題,學生判斷每組圖形的周長是否一樣,在這里,教師要讓學生多說自己的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