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鋆
素質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演變成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綜合實踐課,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提出信息技術教學新要求,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從正面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念,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多在生活中找尋信息技術的實用性。許多事例證明,產生信息技術為“我”所用的想法更能調動學生的激情,激發學習的興趣。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技術教學要重在培養信息素養。這個觀念必須扎根在師生心中,避免步入教學誤區。教學中,要強調自主探究,還課堂于學生。
以往的教學方式多數學生是被動接受學習,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填鴨式、應試式。有的教師教學不積極,學生主動性低下。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還課堂于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被動變主動學習的呼聲越來越高漲,舉措鋪天蓋地而來。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旨,將一個教學班的學生根據掌握程度均衡地分成小組,這時應注意人數過多不便于團隊協作,難以管理,人數過少又不利于團隊分工協作的情況。為了使學習小組在學習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學生要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開學伊始必須先進行分組及培訓。分組要求如下:
1.自愿原則:按4-5人為一個小組,由學生自行分組,推選1名小組長,采用抽簽方式確定小組所在位置;2.按小組抽簽結果分配座位,按位就坐便于小組協作;3.對組長進行培訓,小組討論如何分配任務,務必使每個組員“有活可干”,避免“混水摸魚”“坐享漁翁之利”的情況。此外要注意如何填寫小組合作學習記錄表——練習使用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軟件;4.解說作品,從材料選取、設計創意、遇到問題到解決問題,從中獲益或有何感受;5.全班學生以舉手形式推選最佳作品;6.全程教師給予從旁指導(解惑);7.統計成績。(使用Microsoft Excel圖表處理軟件)表格統計數據,最終形成統計圖表,建議圖表樣式選擇條形圖;8.學期末根據學期積分產生最佳團隊、由小組推選團隊之星。
一個教學班級光靠一個教師管理未必能起到最佳作用,分成學習小組,以一帶幾,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方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小組長可以通過任務學習溝通、協作、管理。組員可以各盡其職,責任到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以第三章《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上)之報刊類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為范例,教師講解知識脈絡,以開放式主題分配學習任務,由小組討論分工協調、統籌完成學習任務,填寫小組合作學習記錄表,以小組展示作品的方式解說作品,由全班學生推選評選優秀作品。
教師講授:表達更豐富的信息,我們經常把文本信息組合加工成圖文并茂的電子報刊作品形式。根據表現主題和內容的不同,其表現形式和風格也各不相同,其加工制作過程通常都經過五個階段:確定主題→收集與選擇素材→設計版面→制作作品→評價修改。
教師提出要求:1.圍繞五個階段,自擬表達健康積極向上的主題;2.開放網絡資源,由學生收集素材,包括圖片、文字材料等等;3.制作作品,填寫小組合作學習記錄表;4.交作品,展示解說作品,拉投票。小組討論分工,開始制作作品,教師巡堂指導創作。目的: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自我鍛煉,人人參與,營造一種自主輕松的學習氛圍。
這種方式可能遇到的問題:
1.小組未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關鍵是教師指導如何完成,在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培養組長的能力,使其發揮作用。如果是整個小組基礎知識薄弱,應該進行小組間成員調配,使其水平不至于參差不齊,差距過大。
2.存在“活不干、光掛名”現象。有些學生認為是團隊作品,只要等別人都做好了,加上自己的姓名就算做了。這種做法有悖于設置學習任務的初衷。提高學生自身的思想意識,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加以監督,監督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這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
3.解說作品不到位。由學生解說作品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膽量,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往往有些學生羞于表達,此時應該多鼓勵;教師可以采用提問方式,引導學生表述作品。如:為什么會選擇這一表達主題,有什么含義?采用什么風格制作?對于表達不到位的,教師補充說明。總之,“放手干”并不意味著放羊式教學,而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