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經
審美教育與基本技能的學習本應是中小學美術教育中兩個不可偏廢的組成部分,猶如人們兩條腿不能偏廢才能平衡地走好路一樣。然而,這些年來由于教育應試化傾向越來越突出,美術教育中“重技輕藝”的現象也愈來愈嚴重,與當代美育倡導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素質,陶治情操、啟迪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相距甚遠。
首先,中小學招聘美術教師過程中存在“重技輕藝”現象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老師,筆者2001年從北方到南方,先后在江蘇、廣東等地的一些學校(包括公辦、私立中學)參加過幾次美術教師的應聘,近幾年也幾次參與過現任學校美術教師的招聘錄用工作,就我看到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應聘者還是學校都存在著嚴重的“重技輕藝”的現象。從應聘者這方面來看,應聘者往上遞給學校的材料很簡單,無非是本人精選精制的作品集,以及作品或論文的獲獎證書(至于作品的真偽無人知曉,但可以贏得校方提供考核選聘的機會),其呈現的概念似乎只有一條:我是來教學生畫畫的。就學校而言,校方先審閱應聘者的材料,然后組織該校美術教師參與安排考試事宜,限時畫一張四開紙規格的素描(偶爾有的學校會加試色彩繪畫),最后再由學校美術教師及校方個別領導將應聘者的畫放在一起,從專業技能及畫面表現方面來敲定誰可錄用。這時候,校方呈現的概念也很簡單:我是選教學生畫畫的。至于應聘的美術教師藝術修養怎樣,美術理論知識、人文底蘊如何,教學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都不予考查,全憑一幅畫來定乾坤,哪怕應聘者大字不識幾斗,只要能從技術層面輔導學生畫畫就可以了。這種單純的認定和選拔方法與國家《美術課教程標準》和《藝術課標準》是相偏離的。《課標》中,“審美”一詞被反復強調,美術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審美趣味,創新能力和個性品格。在美術教師的招聘問題上,僅憑一幅畫的好壞來定奪教師的錄用,一俊遮百丑,又如何能保證《課標》的貫徹實施呢?
其次,中小學美術欣賞課上存在“重技輕藝”現象
這些年來,由于招聘美術教師時重技輕藝,導致許多美術欣賞課“缺質”現象已司空見慣。據了解,現在有些美術教師看到教科書上有欣賞課,往往就跳過去不上;即使上了,也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如:這幅畫是誰畫的,畫面上畫的是什么,用的是哪些畫法,畫家有什么樣的故事等。或者,干脆按照教材的文字照本宣科,根本不考慮教學的環節,沒有課題的導入,展開,深化與總結,更沒有讓學生踏踏實實地分析、感受、表達,沒有教師的切實感受,使得欣賞教學呈現一種浮淺的表面化傾向。作品深層次的東西,如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所表達的文化內涵,所反映的審美特征,以及作品誕生的文化背景等要素則往往很少涉及。這不僅反映出教師對美術欣賞課在思想認識上出現偏差,教育理念滯后,沒有認真備課;同時也說明許多美術教師在大學期間重技術輕理論,致使自身專業水平不足,藝術素養及藝術理論知識匱乏。進入中小學任教后,在需要大量理論知識的美術鑒賞教學中就顯得促襟見肘,先天不足,對美術鑒賞和美術史缺乏一種全盤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體驗。因此,學生常常無法獲得將美術欣賞的內容與自身生活體驗相融合的共鳴與啟迪。學生本應通過作品的欣賞在教師繪聲繪色的描述,深入淺出的講解中得到思想情感的升華與精神的愉悅。然而,教師空洞機械地講解使學生在欣賞學習中變得索然無味。甚至,有些美術教師對美術史的概念和理解存在著錯誤和主觀傾向。如在講授中國山水畫時,錯誤地提出“山水畫起源于唐代”,講明清文人畫時,主觀上把文人畫定義為“是地主階級沒落的腐朽的藝術”的定論。因此,學生在欣賞課上不僅得不到教師的正確指導,反而還會使學生的審美取向產生誤導。這些年來,一些美術教師長于繪畫技術,短于美術理論及美術史的素養;長于技能的輔導,卻短于講課語言的表達及教學環節的駕馭,這個問題已經非常突出,致使美術教育中的欣賞內容在許多學校形同虛設。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