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江
近兩年來,東莞市大力開展對“高效課堂”項目的建設,圍繞“高效課堂”開展了一系列的調研、探討、深究和交流活動。高效課堂的作用在于摒棄掉“無效或低效”的課堂教學行為,以達到我們所提倡的“輕負高質”,即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進程,從而更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而要實現高效課堂這一重要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必需的前提。在調研中,我意識到,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學行為達到切實的效果,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有效教學從“理解和把握教材”開始。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則是教師的基本功,同時也是組織課堂教學并達到有效教學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宏觀角度入手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各部分教材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只有通讀了教材并得到對其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我們的教師才能從有形的文字中讀出無形的思想,從靜態的材料中看到動態的方法和策略,從簡約的內涵中構建出豐富的外延來,進而達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效果。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對小學數學階段有一個總體的系統的認識,在教學中能夠明確知識體系并形成整體的知識網絡。其次,教師們不僅要對知識點有一個橫向的視野,還要從縱向對其進行穿透,從中尋求數學的源與流,然后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把以前學過的知識與當前知識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組建數學知識從前至后體系的思維能力,使得教材的優勢真正得到切實有效的發揮,同時為準確定位課堂教學目標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定位必須符合認知。教學效果的最終折射者和體現者是學生,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努力尋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徑,從學生出發科學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確定的思路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應該通過學習掌握哪些知識,更要考慮什么樣的活動方式能夠讓學生自覺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并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體會數學的價值……基于此,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既要制定知識技能目標,也要制定關于過程與方法的目標,還要設計情意目標,并在預設教學活動時,將這些目標合理分化到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使每個環節都有其明確的目的,以保障課堂的有效性。
三、教學方式的合理運用是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方式與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性呢?(1)重視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于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教學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讓學生在動手和思維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發現、創新。(2)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探究”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它是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3)引導學生自主建構、自我發現。新課程的教學應是一種引導學生自主建構、自我發現、不斷嘗試和創新發現的過程。鼓勵學生去勇敢的面對認知矛盾,積極地去嘗試數學問題,自主地發現知識的本質規律,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4)選擇適宜學生的教學方法。我們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應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基礎、個性差異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因素。除了備課,教師們還應“備”學生,才能更好地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創設有效的教學活動。只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充分引導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不懈追求體驗、探索、發現、創新的課堂教學文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大踏步地走進有效與高效。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