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文
一堂成功的政治課與恰當的導入是分不開的。巧妙的導入,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與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主動配合,有利于師生雙向的教學活動。但一堂課如何開頭,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對象不同、內容不同,開頭也會不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一、熱點時政導入
熱點時政導入新課法,就是把教學內容相關的理論與當前受關注程度較高的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大膽而巧妙地引入課堂,通過學生的討論,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主動性。對熱點問題的引入,教師要做到導之有意、導之有法、導之有度;既放得開,又收得回。等到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就及時導入新課,從而使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在講政治常識“我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美國總統選舉中的民主黨與共和黨之爭,并講述一些選舉過程中的軼事,進而比較設疑:為什么我國沒有類似西方國家那樣的兩黨競選制度?為什么我國只是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執掌政權?這種結合實際,用熱點話題導入新課的方法,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使學生在寬松的的氛圍中領會更深刻的知識。
二、寓言故事導入
也就是根據課程需要,運用歷史典故、名人軼事、成語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導入新課。這種方法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容易給學生以啟迪,起到開闊視野、拓寬知識的作用,從而使教師講課更生動、形象;學生學習更輕松增趣、易于接受和記憶。
例如在講“主觀符合客觀”這一框題時,根據“主觀必須符合客觀”,講述一個“畫家畫牛”的典故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故事描述的是古時候有一位畫家畫了一副兩牛相斗圖,甚為得意。他給朝廷的一些官員看,他們也都稱贊不已,可是當他把此畫給一位農民看時,這位農民卻哈哈大笑,他說兩牛相斗,為了用力擊倒對方,它的尾巴永遠是夾著的,絕不會高高翹起來。畫家聽了之后臉紅耳赤,不敢出聲。那么畫家為什么會鬧這樣一個笑話呢?這又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三、漫畫導入
漫畫具有詼諧、幽默的特點,同時它針砭時弊。用于政治教學,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嘗試用漫畫來導入正題。
例如在講“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時,首先出示了“存在即被感知”的漫畫,漫畫的大意是英國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正在向他的學生講授“存在即被感知”這一命題。誰知他的學生反而詰問貝克萊:你的生身父母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呢?貝克萊說,該死,這正是我所不能回答的!漫畫形象地揭示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愚蠢可笑。所以,當這副幽默生動的漫畫一出現時,學生即刻興趣盎然,議論紛紛,教師趁勢推導:貝克萊還用得著上街買牛奶、面包嗎?他只需閉上眼睛感知一下,牛奶和面包就會從天而降。此時學生哈哈大笑,在笑聲中悟出唯心主義的荒謬。而教師適時導入:唯心主義是荒謬的,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什么?與唯物主義的根本分歧又有哪些呢?
四、歌曲、小品導入
當代的中學生在心理上樂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握好中學生的這種心理,采用一種比較獨特的引入方法,例如演唱歌曲、讓學生自導自演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小品等。這種方法新穎活潑,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引起學生的思考,活躍氣氛,積極主動學習。
例如,在講初二“愛國情操的表現”一課中,可采用課本上“我是中國人”的教材,由學生自己表演。雖然這個故事是書本中有的,但如果單純由學生閱讀的話,很大部分學生可能是“看過就算”,并不會引起共鳴,也不會在腦海中留下什么印象。但如果由學生自己來表演的話,由于形式新穎,會吸引同學們的普遍興趣與注意力,從而在腦海中留下深刻記憶。而在看完表演后,進而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