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紅
摘 要:分析了歙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總結了圍繞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對策;歙縣
中圖分類號 X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128-02
1 基本情況
歙縣地處安徽省南端,與浙江省接壤,位于新安江的上游,新安江流域共有9個鄉鎮,從坑口至街口流長63km。全縣總面積2 236.2km2,其中中低山丘陵坡地占90.2%,臺地和河谷盆地占9.8%,是一個新安江流域耕地資源匱乏的皖南山區農業縣。
由于地形地貌復雜,農特產品得天獨厚,黃山毛峰、黃山貢菊、三潭枇杷、三口蜜桔、三坑核桃、富岱楊梅、上豐雪梨、宋村葡萄享有盛譽。2012年全縣糧食總產8.4萬t,油菜總產1.5萬t,茶葉總產量0.87萬t,黃山貢菊總產量0.3萬t,果品產量7.5萬t,蔬菜7 200hm2,“三潭”枇杷產量2萬t,“三口”柑桔產量3萬t。
2 歙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改革開放30a來,歙縣從粗放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演變,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農業環境的不斷惡化。我縣農業面源污染主要表現在:
2.1 化肥農藥的過量和不合理使用 化肥、農藥施用量高,流失滲漏嚴重。全縣現化肥年使用量3.7萬t,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其余大部分流失到水體中,造成水體污染,水資源富營養化相當嚴重。農藥年使用量為0.12萬t,農藥的過量使用和劇毒農藥的殘留,導致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發生改變,施用的農藥也只有30%左右附著在葉面上發揮作用,其余大部分流失到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將影響以人為主體的整個食物鏈,最終對人體健康帶來安全隱患。
2.2 水產養殖造成的污染 湖泊、水庫和池塘的過量水產養殖,大量剩余餌料、藥物及水產排泄物等使水體富營養化,污染水體。
2.3 農村生活性污染、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 2012年全縣牲豬飼養量56萬頭。年末存欄生豬24.6萬頭,全縣規模化養豬50頭以上331戶,全縣養豬日排放糞便553.71t;奶牛一戶,飼養1 100頭,日排放糞便29.7t;羊養殖60頭以上5戶,飼養861頭,日排放糞便3t;禽類規模化飼養500羽以上223戶,養殖93.3萬羽,日排放糞便112t。全縣每天共排畜禽糞尿698.4t。加上養殖場每天還要排放大量的沖洗圈舍廢水,通常一座萬頭規模的養豬場平均每天排放的廢水大約在60~100t,全縣共計養殖生豬廢水在每天500t左右,加上畜禽糞尿每日排放量在1 100t左右。
根據我縣污染普查調查數據,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不到10%,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以及農村廢棄物的收集才剛剛起步,農民的認識和公眾環境意識沒有得到覺醒。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產生的眼前利益和經濟效益的滯后性使有關技術性措施難以落實,給面源污染治理帶來了難度。
3 圍繞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
3.1 認真做好村莊保潔工作 2011年和2012年首先在沿江九個鄉鎮、38個行政村及百村千幢古村落保護11個行政村,196個自然村組(其中新安江生態補償154戶)實施農村垃圾清理項目。統一配發保潔服、垃圾桶和垃圾運輸三輪車等保潔工具,并進行保潔員崗前培訓,制定保潔員崗位責任制度,進行目標管理,每年10月下旬對保潔情況分4個督查組進行督查,同時還進行了問卷調查,效果良好。
3.2 網箱退養工作 深入沿江村鎮調研漁民網箱養殖,制定可行的新安江網箱退養方案。全縣網箱養殖鄉鎮共有6個,網箱養殖戶712戶,下水網箱5 077只,網箱養殖面積338 417.04m2,主航道面積287 951.39m2。按“分年退養、分步補償”的原則,分期分批對網箱進行綜合治理要求,多次組織相關人員與鄉鎮村干部一道,摸清沿江網箱養殖情況,制定退養方案和數據收集,2011年9月下旬正式啟動退養,目前已完成退養564戶,4 213只,面積294 494.1m2。同時,大力加強新安江練江及其小河流域漁政管理工作,在實施新安江及練江段禁漁工作的同時,嚴厲打擊電、毒、炸等非法捕撈行為,以練江河長年禁漁區、新安江禁漁期的禁漁為重點,出動漁政船、車對違法的漁船、電捕魚器、地籠進行清理,沒收違法網具,撤除燈光誘魚裝置,規范航道,有力地保護了我縣漁業資源和新安江水系漁業生態環境。
3.3 加強對全縣規模養殖場污染整治 近年來,我縣加快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先后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20余個。2012年底完成了連大、同樂、新洲三家糞便污水處理工程,促進雨污分離,完善治污設施,使養殖污水達標排放。連大、同樂、新洲均已建成大型沼氣工程,連大公司現已形成了以沼氣為紐帶,集生豬養殖、獼猴桃種植、飼料加工、沼氣發電、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日產1 000m3沼氣,日發電量1 500kW/h,用于加工飼料供給豬場用料;年產沼液3.5萬t自流進入獼猴桃園,澆灌獼猴桃園。年產沼渣2 200t定期排入干化場,晾曬后作為有機肥回田利用。沼氣工程年產生經濟效益50多萬元,帶來較好經濟效益同時削減了儲存糞便產生的臭味,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4 認真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態農業項目
3.4.1 肥料減量使用情況 全縣現化肥年使用量3.7萬t,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5.33萬hm2次。一是通過對項目區調查,油菜比非項目區667m2增產13.5%;枇杷比非項目區667m2增產18.7%;茶葉比非項目區667m2增產11.8%;水稻比非項目區667m2增產8.9%;玉米比非項目區667m2增產9.5%;柑桔比非項目區667m2增產16.7%,其它糧經作物均增長幅度10.5%;二是全縣農民肥料投入結構趨向合理,肥料利用率提高3.1個百分點;三是油菜秸稈還田率由往年的56%上升到68.5%,秸稈焚燒大幅下降。綜合全縣調查結果顯示,各種農作物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總節本增收4 100萬元以上,667m2增收51.3元。
3.4.2 農藥減量使用情況 農藥年使用量為0.12萬t,比5年前減25%。2012年農藥使用量1 200t(商品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表現在:一是隨著高毒高殘留農藥禁用,農藥向高效、高活性、低劑量、環保型方向發展,農藥667m2使用商品量較以往減少,從而農藥總體使用量減少。二是病蟲害防治手段不斷改進。近年通過實施項目,殺蟲燈誘殺、黃板誘殺等技術的應用,使農藥的使用量進一步減少。目前已安裝各種殺蟲燈300余盞,防治面積達1 000hm2以上。三是各種病蟲害統防統治項目的不斷開展,使單位面積上的農藥使用量更加科學、合理、高效,減少了盲目用藥,隨意用藥等現象。四是近年水稻病蟲害發生程度減輕,防治次數和面積下降,農藥使用量也下降。
3.4.3 農業結構調整情況 推廣良種茶苗450萬株,建立無公害高效生態示范茶園166.67hm2。完成桑園低改53.33hm2,桑枝條栽培食用菌生產進入快車道。已發展霞坑千惠、武陽忠新、紅衛場衡發基地3個,生產姬菇、黑木耳、猴頭菇等食用菌,年生產桑枝條栽培食用菌45萬棒,產值270萬元。新發展果品400hm2。以調整農業結構,建設生態農業來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4 存在問題
農業面源污染涉及范圍廣,控制難度大,政府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治理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不夠。治理工作中宣傳、引導、獎勵、處罰措施不力,將對我縣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不夠多,普及面還不夠廣,防控技術水平有待于提升,網箱退養后的反彈管理需進一步加強。村莊保潔是長期性的工作,需建立縣鄉村戶統籌的長效管理機制和經費保障。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需要項目支撐,由于每年向上爭取到的項目有限,工作很難有突破性。畜禽養殖散養戶的污染整治難以開展。
5 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為進一步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這圍繞農村垃圾清理、養殖場污染治理、網箱整治、練江禁漁、農業結構調整、生態農業建設等方面工作,認真扎實做好以下工作:
5.1 加強組織領導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政府要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5.2 加大資金投入 農業環境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財政資金不夠,阻礙了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各級應當將農業環境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經濟的增長逐年增加投入。
5.3 探索建立并完善村莊保潔工作機制 加大村莊保潔督促檢查力度,建立和完善村莊保潔隊伍的各項管理制度,建立村莊保潔長效機制,在全縣推廣普及村莊保潔工作。
5.4 認真組織實施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項目 有計劃、按步驟地開展全縣畜禽規模養殖場的標準化建設,實現規模養殖場污染物達標排放。對每個場建立相應養殖檔案,按照“先大后小、先江后內”的原則,對全縣的規模養殖場循序漸進地進行相應的畜禽舍標準化建設,要求養殖場都必須建有厭氧發酵池,污水糞便必須經過沉淀厭氧發酵無害化處理。
5.5 扎實開展網箱整治及練江禁漁等工作 按照“分年退養、分步補償”的實施要求,現已對新安江流域主航道的網箱全部實施退養,2013年將對各支流及庫叉網箱進行養殖結構調整和整理規范。進一步做好練江禁漁及全縣的漁政管理工作,加強日常巡查,加大對電毒炸等違法捕撈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保護漁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
5.6 加強生態農業建設 一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以經果林為主的木本植物基地建設,減少草本植物種植面積,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減少農藥用量。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統一防治、承包防治,提高農藥利用效率。及時發布病蟲害信息,開展技術培訓,指導農民合理使用各種農藥。推廣新型施藥機械,減少用藥量,提高防治效果,減輕農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同時盡可能減少畜禽飼養量,走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養殖之路。二是加快低產茶園、桑園、果園的改造步伐,按照坡改梯、魚鱗坑、蓄水池、品種改良嫁接、測土配方、殺蟲燈、黃板、生物農藥等統防統治的要求,分步對1.78萬hm2茶園,0.13萬hm2枇杷園、0.1萬hm2柑桔園、0.47萬hm2山核桃、0.36萬hm2桑園進行改造提升,減少農業投入品使用量,減少水土流失,提高綜合效益。三是加快農林水等方面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發展高效、生態、觀光農業。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