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萍
人們常把教師比作“渡船”“蠟燭”“春蠶”“粉筆”,不僅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更是因為社會各階層對教師職業道德風范的贊美和期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自古以來社會對教師個人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期望。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這是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內涵。
孩子的家長都希望任教自己孩子的教師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好老師,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作為老師,我們可能也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經過自己的栽培,能塑造出一個個具有良好品格的好學生。怎樣達成我們的共同愿望呢,其實關鍵在于我們教師本身。人們常說“塑造人格”,為什么不說“教授人格”,其道理不言而喻:良好的人格不是一兩天的講解、教授就行的,是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而形成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就是用人格影響人格、用人格復制人格。工廠生產零件,是用一個模板作為模型,把材料倒進去,冷卻后,一個零件就復制出來,倘若生產零件的模板本身就不符合規格,復制出來的零件肯定是次品、劣質產品。在學校,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格,不用多說,肯定是從教師身上復制出來的。學校每年送走一批學生,又迎來另一批學生,從學生家長的手中接過他們的子女時,一個問題油然而生:這些含辛茹苦的家長,把子女交給我,他們放心嗎?這個問題似乎不難回答,卻字字千斤。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感到身上沉重的責任!
在小學階段,面對的是小學生,這時期的小孩子特別喜歡模仿,更有甚者把教師看作他們的偶像。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的言行總是對的,以致教師做什么,他也跟著做什么。這樣一來,作為我們教師必須有高尚的人格,必須有合乎職業道德的行為規范,才能塑造好學生。已故書法大師、大學者啟功先生為北師大題寫校訓說:“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承擔起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重擔。
當然了,踐行道德規范,需要的不僅僅是認知,更是勇氣和毅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可以成為別人原諒自己的理由,但決不能成為我們放任自己的借口。“立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我們要有這樣的雄心和氣魄!古人自律,說“吾日三省吾身”;古人自強,要求自己“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也必須捫心自問:今天我做到了嗎?做得夠了嗎?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此話也指出了教師的個人形象對學生表率的巨大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對學生的精神世界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幾十年如一日,一以貫之。“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凡是要求學生怎樣做,我們教師首先就要做好。教師行為規范沒有小事,都是大事,即使穿衣打扮的瑣碎事也不容忽視。早上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經常發現個別學生的校服拉鏈沒有拉上,我會一一上前要求他們拉好,他們看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衣服都是整整齊齊的,都會不好意思地把衣服拉鏈拉好。
另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在教育領域里也有所表現,一些諸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在教育系統也并非沒有,奉獻意識也有淡化的傾向。比如,我們常常聽到教師抱怨:當老師太大壓力了,工資待遇比不上公務員,要不是為了掙口飯吃,我才不會受這個罪呢。我認為,在現代商品經濟主導的社會形態下,有追求金錢的夢想,也無可厚非,但是對教師而言,對教師師德規范而言,這種思想和行為表現就很不恰當了。教書育人的行業不是大撈金錢的行業,選擇這種行業就得有安貧樂道的精神。而且,當下教師的待遇還不致于貧窮,即使“守一盞青燈,站三尺講臺”我們也可以追求精神的富足,泛舟書海,與大師對話,與孩子的心靈對話,我們心中的藍天不知有多么亮麗。可以嘲笑暴發戶的富有,但不可嘲笑教師的清貧。更何況我們守住了清貧,抵制了誘惑,收獲的卻是滿天下的桃李。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潔。”說的是不受賄賂,不接受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貪圖財貨,不沾不污,立身潔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身為教師要受得住金錢誘惑,耐得住生活清貧,使自己的言行與自己的身份相符。
教師是承載教書育人重責的角色,應給人民群眾一個師德高尚的形象。教書者必先正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師德規范,當嚴,當學,當行!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