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學柱
摘 要:村莊綠化是美好鄉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搞好村莊綠化美化是全面建設美好鄉村的重要舉措。但是由于在村莊建設過程中往往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村莊綠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筆者以固鎮縣為例,根據新農村綠化實踐,就如何搞好村莊綠化、改善鄉村環境、扮美鄉村家園、提升鄉村文明,使村莊綠化建設既能達到其生態效果,又能滿足村民的精神層面需求,特提出村莊綠化建設的措施與建設。
關鍵詞:固鎮縣;村莊綠化;存在問題;措施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 S7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146-02
村莊綠化是美好鄉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隨著農村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強,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但是農村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仍不容樂觀。搞好村莊綠化美化是不斷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質量和環境面貌、全面建設美好鄉村的重要舉措。但是由于在村莊建設過程中往往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等,導致村莊綠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為此,筆者以固鎮縣為例,根據新農村綠化實踐,就如何搞好村莊綠化、改善鄉村環境、扮美鄉村家園、提升鄉村文明,使村莊綠化建設既能達到其生態效果,又能滿足村民的精神層面需求,提出村莊綠化建設的措施與建議。
1 固鎮縣村莊綠化現狀
固鎮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屬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帶,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90℃,降雨量871mm,日照2 170h。全縣地勢平坦,海拔16.0~22.5m,面積1 363km2,人口63萬,耕地面積7.03萬hm2,現轄11個鄉鎮、208個村(居)、208個行政村(不含居委會),建成區面積0.8萬hm2。
村莊綠化開始在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四旁”)大搞植樹造林,2008年縣委縣政府發出文件提出新農村村莊綠化,要求到2011年村(居)綠化覆蓋率達到25%以上,村莊中有休閑健身綠地,主要道路和河道兩邊實現綠化,住宅之間有綠化帶,農戶庭院實現美化、香化”。據統計,到2012年全縣208個行政村(不含居委會)建成區面積0.8萬hm2,已綠化5 440hm2,現有活立木800萬株,綠化覆蓋率達68%,主要是房前屋后綠化、村莊片林等。
2 村莊綠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村莊綠化盡管取得很大進步,但是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村莊綠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一些村鎮干部和村民綠化意識不強,對村莊綠化不太重視,致使村莊綠化說在嘴上,寫在紙上,村莊綠化建設滯后,除了重視農田林網和道路兩旁綠化外,其他地方幾乎沒有綠化。另外,村民參與植樹和美化環境等活動的意識淡薄,加之綠化資金投入缺乏,來源單一,造成公共綠化不足。
2.2 村莊綠化缺乏整體設計規劃 由于沒有整體村莊綠化設計,在造林實踐中,各村都是在“村村通”道路旁種上常綠風景樹。雖然引入常綠風景樹,但村莊綠化的檔次和水平并不高,村莊綠化工作基本處于自發狀態,缺乏規劃與計劃性,想栽什么就栽什么,想怎么栽就怎么栽。村民前幾年以栽植楊樹為主,村莊樹林栽植密度過高,有的可達200株/667m2,只見成林,不見成材,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難以發揮出來,農民群眾的植樹熱情也不高。
2.3 樹種林種結構單一,綠化效果差 村莊綠化主要以楊樹為主,楊樹占全部綠化樹種的95%以上,其他用材和果木樹極少。開展新農村綠化,在選擇樹種時不考慮樹木的生態學特性,一味地追求高檔次。2008年以前村莊綠化以栽植楊樹為主,造成村莊用材林占比達98%以上。有些盲目攀比,引進熱帶、亞熱帶樹種,結果水土不服,一到冬季不是死了,就是枯了,效果適得其反,不如栽種鄉土樹種性價比高。
2.4 亂砍亂伐現有樹木 有些村民及干部對綠化建設認識不夠,重視建新樓房、修水泥路,認為樹大招風,怕樹長大了會被風刮倒砸壞了樓房。實施土地整治和空心村搬遷工程導致原村莊栽植的樹木遭到砍伐。另外部分村民認為房前屋后的現有綠化鄉土樹種不漂亮、價值不高,導致鄉土樹種遭到大量砍伐。
2.5 重視栽植 輕視管護 形容綠化施工和樹木管護的關系是:三分靠種、七分靠養,意在強調綠化養護的重要性。村莊綠化苗木剛栽下時還認真管理,但時間久了就放任不管,其實那時卻是苗木急需加強管理的時候。養護不到位導致綠化植物生長不良,易受病蟲害侵害,會影響綠化效果,樹木的經濟價值低,難以產生經濟效益。
3 村莊綠化措施與建議
2012年安徽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村莊綠化推進美好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確定了村莊綠化5項重點任務:積極營造村片林;全面開展“村村綠”,重點抓好村莊道路綠化、水體綠化和庭院綠化;加強以森林和濕地為主體的農村生態屏障的保護和修復;合理利用鄉土樹種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提高造林綠化綜合效益。
3.1 綠化規劃設計前充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設計人員要收集村莊的各項資料,同時要聽取村民意見,結合村莊土地利用規劃,根據村內住戶和各類道路的分布,以自然村為單位,按照生產發展、村容整潔、方便村民生活、體現特色的原則,進行統一規劃和設計,設計時應利用村莊良好的自然環境,特別要注意利用村莊河、塘等自然景觀,只有這樣設計出的方案、圖紙才能符合當地實際。
3.2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村莊綠化要有別于城鎮綠化,冬日需要陽光,酷夏更需遮蔭,村莊綠化應以喬木為主,灌木為輔,宜選用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樹種,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防護作用強、經濟效益好、銷路廣的用材林、果木和花卉品種。行道樹種應選擇樹干挺拔、枝葉繁茂、蔽蔭度好、深根性樹種,如懸鈴木、銀杏、國槐等。庭園綠化以用材和果品兼用樹種為主,如柿樹、梨樹、銀杏、水杉、竹類等。
村莊綠化應控制不同植物類型的比例,以速生、落葉喬木樹種為主。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比為3∶1或2∶1,常綠喬木∶落葉喬木=1∶2或1∶3,一般不使用草坪和灌木色塊綠化。
3.3 重視鄉土樹種的應用 鄉土樹種是指在本地天然分布或者已引種多年,且在當地一直表現良好的樹種。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種樹也是同樣道理。”但鄉土樹種的使用受到限制,原因是鄉土樹種的用量少,造成苗木市場培育不多。而鄉土樹種苗木資源較少,可供市場選擇的余地較窄,這樣形成惡性循環。保護好現存的苦楝、椿樹、榆樹等鄉土樹種,這些樹種樹形優美,管理也不需投入較多的勞力。鄉土樹種的利用,可以和外來樹種相結合,根據植物色相和季節變換搭配使用,能夠達到理想的景觀效果。對村莊內的古樹名木、古樹群,通過設置護欄、樹牌、砌石等方法加以保護,并配置灌、草、花,以形成森林文化特色景觀。
3.4 村莊綠化要突出地方特色 根據各地村莊的實際情況,突出地方特色,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地設計出不同的村莊綠化模式,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一村一景、突出特色,鼓勵扶持營造環村片林、栽植行道樹、進行庭院綠化等多層次植樹造綠活動。要注重造林樹種多樣化,打破以往造林中楊樹一統天下的局面,將造林樹種擴大至國槐、刺槐、苦楝、椿樹、榆樹等樹種,實現村莊綠化的豐富多彩,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村莊綠化格局。
3.5 村莊綠化要兼顧生態、經濟效益 科學合理地處理村莊綠化中生態、經濟和社會3大效益的關系,城郊地區、經濟條件較好地區的村莊綠化,在規劃設計上要著重考慮綠化美化效果,要提高檔次,要與發展觀光農業有機結合;一般村莊綠化,要講究經濟效益,讓廣大農民實現綠化、增收兩不誤,促進村莊綠化工作順利開展。通過實施村莊綠化工程,一是美化農村環境,增添農村新氣象;二是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三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村招商引資創造有利條件;四是創造經濟效益,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3.6 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村莊綠化管護工作 一是建立村莊綠化管護的長效機制,實行分片包戶管理,規范約束村民行為。積極探索通過林權制度改革等,建立村莊綠化管理與養護的長效機制。二是創新工作機制。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不斷拓寬綠化投入渠道,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參與建設。
4 結語
開展村莊綠化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村莊綠化是一項公益事業,要調動各方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和農村先富裕起來的群體捐資助綠,逐步改變投資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有條件的村,可以采取發展村莊綠化與發展農村生態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模式,通過開展村莊特色綠化,充分體現村鎮的優美田園風光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以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反過來又帶動了村莊綠化的發展。通過村莊綠化的示范帶動,進而提高村民的綠化意識、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和素質,促進村莊精神文明建設和村級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森林村莊建設技術導則.安徽省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有關技術標準[S].
[2]劉偉珍.搞好鄉村綠化 建設美好農村[J].新農村,2011(1).
[3]任元喜. 皖東村莊綠化問題及對策 [J].安徽林業,2005(4).
[4]張曉麗,姚文武.新農村綠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以上海市崇明縣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12(7).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