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文章針對初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物理學的學科特點,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一是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二是精心備課,做到事無巨細;三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四是講究課堂教學藝術;五是動手動腦,注重物理實驗的教學。
關鍵詞: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在不斷全面深入進行的過程中,在全面實施教育“減負”的大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要效益,已經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也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日常探討的課題。本人結合自己從教二十多年的體會和經驗,總結幾點,想與大家互相磋商并與之共勉。
一、 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一直以來,師道尊嚴、等級觀念嚴重,師生感情冷漠,嚴重束縛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往與交流,也束縛了學生個性和思維的發展。新課改要求,物理教師要多和學生平等交往,教師要愛護學生,使學生喜歡老師,相互建立親密平等的師生關系。同時,要利用自身優勢,發揮自己特長,使學生喜歡老師,與學生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這樣,在教學中利用愛的遷移,可使學生由喜歡物理老師到喜愛物理學科。在學習物理過程中,能轉化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動力,把以和物理老師交往為快樂遷移到以學習物理為興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其師,信其道”。歸根結底,教學還是要以人為本,要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
二、精心備課,做到事無巨細
一堂好課,從精心備課開始。 備課時要做到“知識要細,重點要明,難點要透”。也就是說:知識點要梳理清楚,對學生容易錯的地方要了如指掌且細致講解;重點知識就是一節課的核心,所以要點明、點透,告訴學生這些就是中考考點;難點就要運用可行方法化難為易,比如運用畫圖、多媒體、實物演示、生活中常見的事例類比等等,只有突破了難點,學生才能對這節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提高。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任何學科的教學,要想提高教學效果,都離不開創造最佳課堂環境,對于內容比較抽象、枯燥的物理課來說,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尤顯重要。課堂情境的創設者是教師,一堂課上得好與壞,這跟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步驟、方法以及創設的課堂情境有很大的聯系。在創設教學情境中,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求知、求動、求趣、求異、求新的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講授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創設出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情境。實驗后,學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且記得牢。如講“平面鏡成像”一節中,可以演示了一個“猜牌”小魔術,學生的求知的渴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在揭示魔術的秘密是“平面鏡”后,學生立刻對平面鏡成像很感興趣,于是很愿意去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并取得較好實驗效果。
四、注重課堂語言的藝術性
講物理首先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和邏輯性,語言表達要準確規范,切忌語法混亂、言不及意。同時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激情,飽含對學生真誠的期待、對物理教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精辟見解,這樣才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其次,教師語言語速的快慢、聲音的高低要恰到好處。語速太快,學生反應不過來;語速太慢,學生又提不起精神。聲音太高,精神容易疲勞;聲音太低,學生注意力難以保持。因此,課堂教學中語言應快慢適中、高低適宜。當然,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也依賴于教師雄厚的知識底蘊和個人性格情操的魅力等等。
五、動手動腦,注重物理實驗的教學
實踐證明:科學知識并不全是教師講懂的,往往是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悟懂”的。當學生對課堂所學的知識有興趣,思維也就活躍起來了。所以獲得的知識也就最牢固。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求知興趣,可按座位前后四人結合成課堂活動小組,認真選定好組長,教學中凡是學生能通過討論解決的問題盡量交給他們自己解決,凡是能做成的學生實驗和可見度大的演示實驗,盡量安排學生去做。在動手、動腦、動口的小組活動中,學生興趣昂然,為取得討論發言權,積極尋找理論根據,在高度興奮中獲得知識,排除疑點。一般課堂小組活動包括下列三個方面:
(1)針對同學們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如:“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中的“容易”兩個字能否改成“能夠”兩個字?
(2)教師備課時有意安排的討論題,如: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3)開展小組實驗:通過實驗及觀察的現象,在小組內開展分析、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如:在進行“汽化”教學時,沸騰現象的特點、條件,沸點的概念就是通過小組實驗掌握的。課堂開展小組活動,教師要放得開,收得攏。
總之,只有立足教材、面向學生、建立關系、培養興趣、講究藝術、勤于實踐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備課與授課,使學生真正喜歡物理,讓興趣變為一種動力,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讓枯燥變為一種快樂,才能真正成為一堂高效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