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天仁
摘要:莆仙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作為一個地方劇種, 它一直活躍在莆田和仙 游,豐富了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娛樂業的興起,莆仙戲越來越受到冷落。本文在 中央以及省市實施一系列關于“文化大繁榮”的政策背景下,對莆仙戲的生存現狀進行了調查,并展開分析,認為莆仙戲存在劇目生產脫離現實、演出市場脆弱、戲劇人才匱乏等問題,進而提出了一些改善莆仙戲困境的措施,如政府加大財政扶持、創新戲 劇、保護和培育市場、挖掘的演出人才等。
關鍵詞:莆仙戲;現狀;措施
據《莆田市志》記載,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縣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區的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游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這個劇種,在保存古老劇目,音樂曲牌、演出儀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藝術形態令人驚嘆稱絕。在2006年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莆仙戲名列第三位。
莆仙戲從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乃至現有的演出活動都呈現出酬神、娛神、娛人為主要活動方式的特點。莆田市現轄四區一縣二個管委會,共有專業和登記在冊民間職業劇團122個,全市莆仙戲演職人員達3500多人,相關從業人員達6000多人,年演出2.5萬多場,吸引觀眾1500多萬人次,成為一支活躍在城鄉的文化主力軍。
二、莆仙戲的現狀調查
(一)劇目創作缺乏創新
1.劇目生產脫離現實。在莆仙舞臺上,演出的大都是傳統戲,有些戲團的主隊以為劇目越老越好。在傳統戲中,歌頌純潔的愛情常把從一而終來追求,對勤勞善良的歌頌總離不開對“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褒揚、對自由的追求最多是以金榜題名、夫榮妻貴來結局,對邪惡抗爭的結局也往往是善惡相報。這與時代的文化精神和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要求存在著極大的落差。
2.珍貴劇目亟待搶救。據調查,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有5000多個,但仍有許多手抄劇本和曲譜仍流散在社會上,或存放在老藝人的箱子里,有的內容及只存在老藝人的記憶里,因欠缺經費無法征集、收購。就連已經收購來的包括清道光年間的600本左右的古劇本,現仍堆放在鯉聲劇團辦公處,因缺少資金未得到重新裱褙、抄印和保護,而是任其腐爛。
(二)演出市場脆弱性
1.觀眾流失。莆仙戲以興化話為演出語言,本來運用地方方言推廣起來就有不便。再加上劇種小、受眾少,其觀眾面就非常狹小。傳統觀眾群以老人群體為主,但近年來也出現并呈逐漸減少的趨勢,特別是那些退休老人,因為自身有著一定的文化程度和相比農村老人更為豐富的興趣,其退休生活也很少看莆仙戲,而選擇別的娛樂方式。年青人看莆仙戲的比例更是少的可憐,他們普遍認為節奏太慢,劇本老套,有著更為豐富的娛樂休閑方式是他們不看莆仙戲的最大原因。
2.民間演出劇團的隨意性。莆田市現有莆仙戲民間劇團上百個,年演出三四萬場,演出主要追求經濟效益。不少屬于亂搬、胡抄、瞎編,臉譜、服飾和音樂腔正在被外來劇種和其他藝術形態同化,很隨意地把京劇、黃梅戲和流行歌舞的東西加進莆仙戲中,根本談不上思想性、藝術性,也逐漸失去了自身特色。鄉下觀眾也是老年觀眾,他們文化水平不高,認為只要服裝鮮艷、戲劇沖突強烈、故事離奇就是好看。民間職業劇團在發展中存更多的是以200-500元的價格請導演以“快餐”的方式排出。就是一個戲只排5個上午,最快的排3個上午就上臺演。由于排戲時間太短,演出過程中有的演員臺詞都背不下,只能邊演邊提示。藝術質量自然難以得到保證。
3.民間演出劇團的破壞性。由于管理上的無序,一些民間職業劇團仗著自己人員少,投資小,成本低的優勢,壓低戲價,與專業劇團爭奪演出市場。每天演出兩場戲的戲金看劇團的質量,高的約為4000元左右,低的只有2000元左右。莆田目前劇團共有122個左右,可從事中介的卻超過1000人。這些人鉆管理上的漏洞,通過行賄以及某些暴力手段,以高價將臺口定下,然后以低價轉讓給劇團,從中謀取暴利。如有一個民間職業劇團在北岸忠門演出,中介與劇團和村里簽訂的合同是雙份的。與村里簽的合同演出費是每場4000元,與劇團簽的是每場3000元。這樣,劇團30多人辛苦三天才得9000元,而中介除了賺中介費之外,還不花任何代價另賺3000多元甚至更多。
(三)戲劇人才匱乏
1.藝校報考人數減少。近年來,由于從業人員待遇偏低,藝術教育又收費較高,福建藝術學校莆田戲曲班三年制、六年制中專各專業的收費標準為4800元(學年):五年制大專前三年4800(學年),后二年7200元(學年),以及舊意識中尚還殘留的對戲曲從業者的一些偏見等種種原因,福建各地藝校戲曲表演班和“團帶班”均存在生源不足,招生難的問題。
2.人才流失。由于基本工資尚難以保證,頻繁下鄉做商業性演出又十分辛苦,專業劇團演職員難安其業,有的出國去做勞工,有的已改行或下海經商,相當一部分藝術骨干流向民間劇團謀生,連“梅花獎”獲得者、原鯉聲劇團團長王少媛都已辭去團長職務調到市藝校任職。
(四)管理體制混亂,政府財政投入太少
現在政府實行政府大包干,在市縣一級,除了少數經濟發達之外,多數財政狀況不妙。莆仙戲國營專業劇團有莆田縣莆仙戲一團、二團和仙游縣鯉聲劇團三個,均屬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政府給國營劇團的撥款是60%。以仙游縣鯉聲劇團為例,一年的工資和各項費用需要開支140萬元,財政撥款60萬元,演出收入30萬元,缺口50萬元。劇團至今還主要靠市場演出的收入來維持生存,無法投入精品劇目創作和劇種的搶救、保護工作。
三、莆仙戲的發展對策
(一)政府注重政策支持和加大財政投入
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莆仙戲作為莆仙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以及在莆田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從根本上轉變對其的認識。國營劇團應該更側重社會效應,市里財政應該給予支持,給予國營劇團生活基本保證,享受財政全額工資,所需經費主要從當地財政支出,國家和省里要予以重點資助。對于目前許多珍貴的資料和劇本缺乏保護的現狀,各級政府要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和幫助,發動群眾向劇團、演職人員和老藝人收集、收購演出抄本和音樂資料。
(二)創新戲劇,選材突出時代性
目前,人們的審美情趣已經向多方面發展,所以莆仙戲的劇目創新勢在必行,編劇應努力使劇目內容與現代生活的內容和形式相結合。京劇的創新就使人耳目一新,它把自己的音樂與現代的流行音樂相結合,以及對傳統名家的名段不斷翻新,使其內容以及形式都不斷地以新的面貌出現。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的成功經驗應該值得繼續推廣。
(三)保護和培育市場
1.培養新的觀眾群。新生代能說方言的越來越少,更何況是以方言為演出語言的莆仙戲要讓人聽懂就更難了。應提倡戲劇進校園,在大中小學生中普及戲劇,尤其是戲曲文化知識。這既能使學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和莆仙地域文化的熏陶與教育,增強年輕一代熱愛民族文化和地域本土文化的情感,也能培養戲曲愛好者和薪傳者。
2.規范演出市場。對于演出市場的無序和混亂,應正確加以引導和管理。莆仙戲的民營劇團,其數量遠遠超過國營劇團,大約在1:33左右。在社會上所起到的作用,無論從經濟或是社會效益上來說都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群體。民營劇團存在最大的特點就是市場化,一切為了生計。自發組織,自謀生路,自負盈虧。這就要求政府給予正確引導,合理扶持,規范管理,提高地位。
(四)挖掘新的人才
莆田藝校莆仙戲班生源不足,招生難的困境,政府政策應給予支持以及社會應該營造好的輿論氣氛。同時“好演員是舞臺上練出來的”。在莆仙戲劇人才的培養上,對于藝校的學員的培養應根據劇團的實際需要,有計劃、有安置目標地培養學生。戲曲班級開設的課程應該盡量減少與專業學習關系不大的數學、外語等一般課程。除了學校的培養外,應多邀請莆仙戲各劇團的表演名家介入和傳授,緊緊地與劇種劇團的表演特色相結合,把所有的力量都結合起來完成培養莆仙戲人才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薛曉金.困境與沖出困境的可能性——關于戲劇市場的思考[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7⑵.
[2]張 挺.莆仙戲傳統藝術的傳承[J].福建藝術.2004⑶.
[3]鄭懷興.仙游縣莆仙戲鯉聲劇團現狀堪憂[J].中國戲劇,2006⑽.
[4]王曉珊.關于閩劇演出市場的報告和思考[J].中國戲劇,2007⑼.
[5]劉文峰.戲曲的生存現狀和應對措施[J].中國戲劇,2007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