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之下,中美大學生藝術教育在很多方面逐漸趨同,如都認識到藝術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具有豐富情感、全面發展的創新性人才。但由于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無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還是傳統觀念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兩國大學生藝術的教育體系、模式、方法等許多方面截然不同、各具特色。
關鍵詞:大學生;藝術教育;比較研究
眾所周知,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使命在于開發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美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激發其對美的愛好與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使其全面和諧的發展,以達到提高大學生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全面發展之目的。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大學生藝術教育方面既有共同點,也有很大的區別。本文擬對當代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藝術教育體系、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簡要的比較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議,以期對我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有所裨益。
一、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之下,中美大學生藝術教育在很多方面逐漸趨同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30年的努力,藝術教育在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從無到有,迅速發展,不但基本普及,而且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迅速縮小。今天,中美兩國的高等教育界都認識到藝術在發展學生的直覺、推理、想象、創造、平衡等多種思維方式上,在培養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和公平競爭等意識形態上,在建立自信、自尊、自律等認知和情感因素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進程的腳步不斷加快的背景之下,中美兩國普通大學生藝術教育走在了一起,這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具有豐富情感、全面發展的創新性人才。
在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具體教學模式方面,中美兩國都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互相學習。2007年5月23日至27日, 杭州師范大學邀請美國揚百翰大學和國內部分高校的藝術教育專家,召開了“中美大學生藝術教育專家論壇”。在這個論壇上,美國揚百翰大學、密西根大學和國內首都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專家先后介紹了所在學校普通藝術教育的成果、經驗和體會。揚百翰大學面向所有學生的藝術教育、密西根大學將普通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首都師范大學“雙學位”制的藝術教育、杭州師范大學的近百個學生藝術社團和具有專業水平的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合唱團、舞蹈團的建制等等都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二、中美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差異及其利弊分析
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無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還是傳統觀念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兩國大學生藝術的教育體系、模式、方法等許多方面截然不同、各具特色。
首先,從教育目的上說,同一般教育一樣,中國的藝術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和道德的目的,在中國高等學校里,藝術教育是中國教育方針的一部分,除了追求美學目的外,還大量地存在著道德和精神的目的。在這種把藝術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觀念影響下,藝術教育沒有獨立的價值。
在美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是通識教育中的一部分。美國人習慣于把藝術視為自我表現和創造力的源泉,愿意探討藝術和科學共同的過程,美國人習慣于把藝術視為自我表現、創造力、自發性和個人變異的源泉,而不是那種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2]
因此,中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注重藝術在各個方面包括教育的功能,功利主義較為明顯。而美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更重視藝術的再現、模仿、寫實,也就是其認識價值,功利主義不明顯。由于國家對藝術教育目的認識不同,就財力而言,美國對藝術教育經費投入在整個教育投入中的比重比中國要小得多。
其次,兩國教育體制的組織有很大不同,藝術教育也反映了這種不同。
藝術教育在中國的大學推進主要來自國家的統一要求,而美國高校藝術教育方針完全由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中國的大學生從入校時起,就被分成了不同的專業,因此中國高等學校專業和非專業的藝術教育有本質的不同,兩者的實施目的、教學計劃、教材內容、教學要求,甚至師資力量,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美國的大學生,要到二或三年級才確定主修和輔修的學科,所以高校專業和非專業的藝術教育區別不大。
第三,從教育方法上來說,中國大學生藝術教育的重點,偏重技巧培訓,目的是培養個人高水平的藝術表演能力和造型藝術中的審美觀念。技巧培訓被視為更大的個性或自發性的必要基礎和起點。由于這種觀念,中國的藝術教育多為嚴格的模仿。而在美國教育中,刻板地模仿往往被認為妨害自發性和創造性的發展而遭到唾棄。很多教師根本不向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也不急于要求學生臨攀。他們常常向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思想過程和情感。在那里,反對傳統觀念被認為是積極的,不主張對傳統頂禮膜拜。
三、幾點啟示
綜上所述,中國大學生藝術教育在教育模式、體系和教育方法、標準上與美國有共同之處,也存在很多差異,兩者各有優勢。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我們應該繼續規范大學生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管理。
藝術教育要其有較高的質量和水平,規范化的教學管理、嚴格的教學要求是其關鍵的環節。藝術教學應和其它教學一樣,列入教學計劃,有一定的考核,并計入學分。有些高校的藝術教育領導重視,無論在課程的設置, 還是教學內容及教學條件等方面都比較好, 基本上能滿足學生選修的要求。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雖然設立了公共藝術課程,卻并沒有真正實施。
因此,在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學校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努力創造條件,盡可能多地開設各種藝術門類的藝術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藝術教育的需求。
其次,高等師范院校應開設綜合性藝術教育專業,同時利用社會藝術人才資源。
藝術教師作為藝術教育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著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隨著我國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學科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迫切要求建設一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高質量的藝術教育教師隊伍。
此外,高校還可整合和利用全社會藝術人才資源,建立特聘教師制度,這樣既可解決師資力量不足問題,又可以帶來新鮮的教育理念,增加高校與社會各界的交流互動。
第三,根據高校自身的特點,開展課外藝術活動,營造校園藝術教育文化氛圍。
課外和校外藝術教育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行之有效的辦法,應規范其組織,并使之制度化。如創建大學生藝術培訓學校,努力完善大學生藝術團的職能,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大型活動開展的龍頭。
在硬件建設方面,可以通過在教學樓、公寓、體育場館、食堂等學生公共場所建立藝術走廊、豎立格言牌、美化校園自然景觀,還可根據學校的條件,盡量建設一定的文化藝術設施,如音樂廳、展覽館、美術館、健身房等。
最后,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媒體對促進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實現藝術產品和表演目標的多樣化手段,同時也對教育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藝術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功能和交際功能比起普通語言來更富特色,質量更高,而高科技設備和傳輸方式使聲音、圖像相結合,以立體形式呈現,正好克服了原來教育語言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的缺點。此外,大學生可在不同場合通過電視、錄像、網絡等教育傳播媒介來參與藝術活動,接受藝術教育,提高藝術修養。
基金項目:重慶市文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中美藝術教育的比較研究及利弊”(主持人:劉安麗)的終期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田耀農,徐婷婷.兩個不同國度一個相同追求——“中美大學生藝術教育專家論壇”綜述[J].人民音樂,2007(10).
[2] [美]霍華德·加德納著.熊蕾譯.中美藝術教育的區別[J].人民音樂,1987(4).
[3]劉揚.淺談中美藝術教育的差別與解決辦法[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