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義文

[摘 要]傳統的體育教學比較單調,學生也學得枯燥,極容易產生厭惡情緒,這就迫使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素質訓練;課堂效率;體育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對體育概念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給體育教師對上課的組織和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基層中學,還受場地、器材等因素的影響。
一、在新課標素質訓練中為何要運用比賽性的游戲
中學體育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提高。教學過程中,教師施加的影響、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等是外因,教學目標只有通過學生的內因才能實現。外因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因此,體育教學的關鍵是熟悉學生,研究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及其最大的潛能。了解、研究學生的最基本問題就是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它涉及體育教學目標的制定、內容的安排、方法手段的選擇與應用以及場地、器材的安排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體育教師應認真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征,有的放矢,使體育教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進入中學的學生,大多數進入了青春期,而這一時期是童年與成年的過渡期,也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關鍵時期,與成年人相比表現出獨特的心理特征。
1.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勝心
在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今天,體育已全面進入人們的生活領域,青春期的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更為清晰,更喜愛激烈、對抗性強、競技性強的項目,自我意識明顯發展,出現了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從而引發了對體育的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2.自尊心強,自信心足
青年學生生性好動,奮力進取,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會想方設法表現自己的才能,情感表現鮮明,更希望得到他人特別是異性的贊賞、鼓勵、青睞。因此他們會不斷進取,努力實現自己的愿望。
3.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當他們在體育課教學中參加比賽或參加各種運動會時,場上隊員奮力拼搏,場下隊員興高彩烈,熱烈地為本隊的隊員加油、鼓掌,充分體現出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游戲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術、技能,增強體質,還能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質。因此,根據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們普遍對游戲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比賽性游戲。要激發學生學習訓練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教學效果,運用比賽性游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在新課標素質訓練教學中如何組織和運用比賽性游戲
比賽性游戲,是由一定的情節、動作、比賽規則和結果等幾部分組成的綜合性的體育活動。根據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為了游戲的順利完成,游戲前,先說明游戲的目的、要求和方法,特別是技術上的要求應講清楚且要做好示范,使學生對游戲有正確的概念,如在跑、跳素質訓練中,選擇一塊長30米左右的場地(藍球場也可),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男女混合,效果更佳),站在規定的場地一端,另一端放兩根跳繩,分別正對本隊隊員,如下圖所示:
然后,兩隊各出第一位隊員,先采用蛙跳(或單足跳)的形式,跳到放繩的一端,拿起繩,跳繩3~5次(也可做3~5個俯臥撐),然后跑回本隊,同本隊的第二位隊員擊掌,第二位隊員重復第一位隊員的動作,余下的依次類推。要求:
1.本隊隊員必須擊掌后才能開始。
2.蛙跳過程中不得單足起跳。
3.當比賽懸殊時,最后一人也必須做完(盡量使兩隊實力平均)。
4.比賽輸的一方集體唱歌一首,對于比賽中違犯了規則者也罰唱歌一首。
實踐證明,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將比賽性的游戲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教學目標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加以實現,并且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會收到明顯的效果。
當然,在體育教學中還應清醒地認識到,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全面育人,我們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技術的同時,還應兼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運動技能的提高,甚至影響學生今后的個體成熟與發展,因此,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全面育人工作。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