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龍
摘 要:隨著農業的發展,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使農村勞動力從傳統的農業部門向現代經濟部門轉移,這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協調城鄉關系的重要方面。農村就業問題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因此,從農村就業問題入手,積極探索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的基本方法、途徑是有效緩解當前“三農”問題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矛盾的一條思路。
關鍵詞:人力資源;剩余勞動力;人才轉移;主要問題;影響因素;實施策略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歷史與研究背景
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嶄新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城鄉發展、地區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凸現,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為此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這些內容既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特點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為研究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確立了新背景,提出了新要求。
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影響因素
1.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農村人口基數是由中國的歷史與傳統觀念等因素決定的:一是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農業歷史。農業從業人員基數本來就大;二是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制度的洗禮。封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思想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三是農村醫療條件的改善.嬰兒成活率大大提高。這就使本來已經不充足的農業資源進行了進一步的瓜分.出現了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這除了受傳統思想的禁錮外。也跟我國政策的不完善有很大關系。在農村,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政策沒有啟動。
2.國家實施的農村政策的影響。目前是中國落后的傳統農業與先進的現代工業并存,農業在提供巨額原始積累。以保證工業迅速增長的同時,不得不把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業內部,形成了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街的結構性矛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業生產效率普遍提高。使農民不斷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而且現在的農業科技水平也在上升,農民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使得邊際生產率下降,原本需要很多人努力才能獲得的糧食現在只需要一小部分,使得其余的人的工作變得效率極低,所以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會導致剩余勞動力的不斷積累。城鎮的快速發展導致城鎮勞動力的不足與缺口,需要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補足。有需求有供給,城鎮和農村的交流日益頻繁。城鎮優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更是大大吸引了廣大農民,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出現并日益加重。
三、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工的就業環境不寬松。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就業的行業、工種限制雖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歧視還未完全消除;城鎮公共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對農民剩余勞動力開放還需解決觀念、體制和物質技術條件等問題,讓農民工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就業服務還需做大量工作。近幾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工資收入雖然有所上升,但農民工在城鎮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農民工務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費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資源和服務以及大量額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流動就業的積極性。
2.農民工就業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當前農民工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依然嚴峻,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資,強制加班加點和超時工作,勞動和衛生條件惡劣,不按規定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等。國家統計局2004年所做的調查顯示,農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時。據有關方面調查,2004年上報的拖欠農民工工資總額為336億元。2005年,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人數占農民工總數的28.7%,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占13.8%,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占10.0%,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12.9%。由于統計口徑和調查誤差等原因,農民工實際參保率很可能還要低。
3.農民工社會保障普遍缺乏。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薄弱,不少企業不為進城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繳納社會保險費,企業將社會保險金負擔轉嫁給勞動者個人而形成超額利潤,這一方面使資本積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勞動者貧困加深。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就業者缺乏社會保障的競爭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資本的分配比例過大,而消費分配的比例過小。同時也造成了企業競爭的不平等,影響了市場經濟體系的形成。
四、完善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對策
1.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充分認識到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加大農村教育培訓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組織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和發展農民工技能培訓體系。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優化是保證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的重要條件。當前要針對市場需要和農民工不同群體的特點,整合社會資源,改進培訓模式,創新就業培訓機制,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并逐步把培訓重點下移到鎮村,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方便及時的免費培訓服務,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合作機制。
2.健全和完善勞動力就業市場。改革和完善勞動力就業市場,長遠目標是建立城鄉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消除一切制約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建立高效、完善的勞動力管理與服務體系,形成城鄉勞動者自由流動、自主擇業、平等就業的制度環境,實現勞動力資源在城鄉和全社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近期目標是逐步打破城鄉和地區分割,建立覆蓋城鄉、平等對待的勞動力市場管理與服務體系,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引導農民工合理有序流動,提高農民工素質,有效地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這就需要實施綜合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約農民工有序流動就業和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建立的制度性障礙,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管理的各項制度,促進農民工就業和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切實維護農民工的權益。
3.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這是因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戶流轉土地之后的生活解除了后顧之憂,從而愿意加入土地流轉和進城務工的行列。而對于土地轉入方來說,即使遭遇自然災害或農產品價格波動,難以實現利潤目標甚至破產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也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們參與土地流轉的信心。
五、總結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農村的大量富余勞動力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業的發展以及經濟全局的健康運行,成為新時期農村發展甚至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成功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們必須加大力度認真研究。在此,我提出了我的一些理解與對策,希望對有關政策的制定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蒙永、孫良媛.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受阻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6年.
[2]徐平華.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年.
[3]張沁悅.民工的勞動力價值復歸趨勢及其制度保障[J].經濟論壇.2006年.
[4]吳大兵、劉亞蘭.對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力轉移的思考[J].經濟論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