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玲
摘 要:近幾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普遍的物價上漲問題日益顯現。已經出現了全面的通貨膨脹,其成因主要是投資和出口需求過旺、貨幣的流動性過剩、公眾對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和國際市場上某些主要商品價格上漲。這種通貨膨脹問題將擴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發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和降低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效率等,需要運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
關鍵詞: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對外經濟政策;現狀;成因;策略分析
一、通貨膨脹理論概述分析
通貨膨脹,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供遠小于求)。
二、我國通貨膨脹現狀分析
一般地說,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2010年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顯示,2010年10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4.4%,比2010年9月漲幅擴大0.8個百分點,創2008年10月以后25個月新高,漲幅最大的是食品價格和居住類價格,漲幅分別為10.1%和4.9%。每當CPI超過3%的警戒線時,央行就會通過加息或者提高準備金率等緊縮貨幣供應量的方法來抑制通貨膨脹的發生。今年的實際情況也確實是這樣,央行已經加息一次,年內仍有加息預期,并且五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
三、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成因
1.需求拉動。主要原因是外匯流入過多而造成的貨幣供給增長過快。外匯流入導致我國的貨幣供給增長過快,雖然中央銀行采取了大量發行央行票據的政策回收基礎貨幣,依然無法完全擺脫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其結果,物價上漲就不可避免。我國目前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消費需求快達到飽和,老百姓的邊際消費傾向已經很低,資產價格上漲,而商品價格由于產能過剩的存在不漲或小幅上漲。消費需求增加的幅度遠小于資產需求的增加幅度,從而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要遠小于資產價格的上漲幅度。第二,成本推動。生產成本上升是我國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工資成本上升,中國勞動力市場出現的如“民工荒”現象、員工跳樓事件、勞資糾紛和罷工等等都表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形勢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相應的,中國各地政府相繼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因素也導致工資成本上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中國對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長,中國對國外資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這導致資源價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隨著節能減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認可,以及我國經濟面臨的資源壓力,我國政府對節能減排也越來越重視,相應的要求和標準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這種要求,企業就得增加人力、物力,這就客觀上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對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重視,因而對環境保護、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適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滿足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這就客觀上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加大了物價上漲的壓力。第三,農產品供不應求。發展中國家普遍曾存在的過時的土地所有制,限制了農業投資的增長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使農業生產結構僵化,導致農業生產率及供給彈性低下,結果農業生產部門所生產的農產品不能滿足工業化及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需要,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從而帶動整個物價水平的上漲。我國目前農產品和石油漲價較多,而國內石油漲價主要受國際石油漲價的影響,而農產品漲價有主要是短缺所致。當農產品供不應求時,農產品價格就會上漲,帶動了整個物價水平的普遍持續上漲,進而導致了通貨膨脹現象。第四,在政府部門,稅收體制以間接稅為主,可以說間接稅無處不在,所得稅的比重較低。間接稅的收入彈性很低,其增長速度也跟不上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同時,由于中國面臨著發展經濟的任務,就必須以增發貨幣的形式來彌補這種現象,最終加劇了通貨膨脹。
四、完善我國通貨膨脹的有效對策
1.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觀經濟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手段。運用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主要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一是降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以壓抑總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資需求,并刺激儲蓄增加,從而保證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我國中央銀行通過減少流通中貨幣量的辦法,提高貨幣的購買力,減輕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通過提高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和金融市場利率水平,減少流通貨幣,縮小信貸規模,從而減少投資規模,達到平衡儲蓄和投資,從而增加商品和服務,消除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缺口,進而達到了防止通貨膨脹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資物價管理政策,以阻止工會和壟斷企業這兩大團體互相抬價所引起的工資、物價輪番上漲的趨勢。其目的在于力圖控制通貨膨脹而又不致引起失業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因為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別是工資的提高,因而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為此,必須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幾種:確定工資-物價指導線,以限制工資-物價的上升。強制性措施。以納稅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3.對外經濟政策。(1)實行浮動匯率。由于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我國貨幣對外匯匯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2)與各國在貿易和金融領域采取協調措施,如與各國加強協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改善國際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貨膨脹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貨膨脹的蔓延等等。
4.加大宏觀經濟調節力度。為了繼續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有關部門必須密切關注、善于發現并及時研究市場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運用政策引導和經濟手段適時適度加以調節。要嚴格控制新漲項目出臺,加大價格檢查力度。此外,還要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特別是針對一些行業過快增長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緊張等問題的協調工作力度,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穩定市場供應,確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實加強糧食生產,穩定糧食價格。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鼓勵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確保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價格管理、農業稅減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強防汛抗旱和農作物田間管理,在做好夏糧秋糧的收購工作的同時,認真做好糧源組織和調運,確保市場糧食供應,保持糧價基本穩定。
五、總結
通貨原因很復雜,不單單是由金融危機引起,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措施來應對此次的通貨膨脹。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產生輕微的通貨膨脹在所難免,重要的是政府要進行不斷調整,抑制通貨膨脹的發展,使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宏.利率與通貨膨脹率關系的實證分析[J].商業周刊.2008年12月.
[2]劉元春.中國通貨膨脹成因的近期研究及其缺陷[J].經濟學動態.2008年(10).
[3]王兆旭:《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年(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