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 陳兵 黃薇 李燕


摘要:針對近年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提出以學生創新實驗室為載體,教師和學生一起開展專業技術實踐工作的新培養模式,闡述了這種培養模式的實踐方法和管理方式,介紹了試驗結果。
關鍵詞:就業;實踐教學;計算機專業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07-0084-04
中圖分類號:G642
0 引言
近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30萬人,比2009年增加20萬人,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根據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大學生就業率低的前10個專業中就有計算機專業,并且,實際簽約工作的專業對口率約為68%,即只有四成左右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找到了計算機專業的工作。這些是全國所有高校的統計數據,而獨立學院的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1 就業難的原因
經過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培養模式概念化。
全國有900多所大學有計算機學院(或系),均開設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并且很多院校都強調“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即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這就導致了所培養的學生“千人一面”的現象。學生們的理論知識學了不少,但都是蜻蜓點水,缺乏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所以當遇到實際問題時無從下手,沒有體現出層次性和差異化,沒有凸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觀。
2)培養內容與社會脫節。
學校的專業培養方案或教學計劃多年不變。IT業界當前正在使用的平臺、工具和專業技術,在課堂上很少涉及,再加上實踐教學或實習環節較少,很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動手能力,更何談積累實踐項目經驗。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培養的計算機專業人才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之間會產生落差,致使就業率下降。
2 新培養模式
針對上述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的現象,筆者提出了一種創新培養模式。
2.1準備工作
新培養模式的開展需要自愿參加的教師2~3名,計算機專業大二年級學習上進的學生5~10名,并向學校申請一個空閑教室,搭建配有網線和交換機等簡單設施的實驗環境,達到師生每人一臺計算機的要求。這樣,教師和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一起工作和學習,并開展所有的專業實踐工作。
2.2培養目標
新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滿足企業或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具體來說就是,企業需要什么技術,教師就傳授什么技術;當今社會哪種技術比較先進,比較實用,學生就學習哪種技術。
不過,緊跟技術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果企業需要的新技術,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沒有,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在實驗室里,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學習的形式有看書、技術討論會等。學習一段時間后,再讓學生將該技術知識應用到項目實踐中,檢驗學習效果。
計算機專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已有很多的分支方向,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專業目標或方向。實驗室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長和愛好,幫助學生較早確定其專業發展方向。例如,第3學期進入實驗室的同學,學過的都是專業基礎課程,對自己的方向不明確,就可以通過和教師或者學長(上一年進入實驗室的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項目工作、所采用的技術和能力等,來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若某位學生有美術基礎,并愛好設計類工作,教師可引導其向軟件設計,或網頁設計,或動畫設計等視覺設計方向發展,并幫助其制定學習和實踐應用的發展計劃。若某位學生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掌握得很好,也比較喜歡編程,教師可建議其往軟件開發方向發展,并在實際項目的運作過程中安排其對應的工作,以此來提升對應的專業能力。總之,每個分支方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明確的目標,在結合興趣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快速發展。
2.3項目實踐
項目實踐是檢驗學生技術掌握程度的最好憑證。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參與企業軟件項目的開發過程,在其中擔當部分角色,并明確項目目標和任務,制定自身參與部分的計劃和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檢驗自己學習的新技術是否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實際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困難是書本及課堂教學無法接觸到的。這些實踐經驗對學生今后的就業和工作都是寶貴的。
項目的來源是教師和學生一起通過網上招聘信息或已畢業同學介紹等方式尋找。實際項目有時間限制等硬性要求,因此可以督促參與的同學盡全力完成,進而提高學習及工作效率,也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在項目開發制作的工程中,教師必須參與其中,擔當項目經理或者開發成員的角色。總之,教師要了解學生參與制作的大致情況,如果學生遇到困難和問題,可以和教師一起討論解決,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學生在遇到新問題時,由于糾結于某個看似很困難的問題,而耽誤項目開發的時間進度。
項目的選擇要盡量小,不要太大。因為大型項目一般不會交給學生來做;其次,較大的項目開發過程較長,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短期內很難看到成果,這樣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小的項目,學生比較容易實現,又可以積累經驗,還可以提升自信心。還有,項目的選擇也要結合實驗室現有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即選擇現有學生確定的專業方向中的一個。或者,先選擇較大項目中的某個分項目,待實現后,再逐步完善所屬的大項目。
2.4管理方式
經過3年的摸索和實驗,提高學生在實驗室的學習效率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劃分小組。
按學生的學習及工作進度劃分為2種,一種是學習小組,一種是項目工作小組。
每個來到實驗室的學生都是自愿并且經過簡單考核通過后進來的。學生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上進心。一般地,學生在大學第3個學期初進實驗室,此時進入的是學習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特長,確定某方向的學習小組。若還不能確定,就暫定一個熟悉的知識領域為方向。
劃分小組的具體做法是:實驗室教師按照技術方向將相同或相近的學生分為一個學習小組。比如網絡構建或網絡建設相關的分為網絡學習小組,數據庫建設和維護方向的分為一個小組等。小組內成員間的交流有益于技術的增進,取長補短。每個學習小組指定一名指導教師。學習小組成員不超過6個。學生和教師一起制訂學習計劃,一般為期一個學期。然后,由指導教師定期召集小組成員“開會”,檢查每人在當前階段內的學習情況,并互相監督。
在大學第4個學期,某些學習效率高的學生可進入項目工作小組,嘗試參與項目實踐,在項目小組中提早磨煉并積累經驗。到了第5個學期,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某個項目工作小組,參與項目實踐。項目小組也需要定期“開會”,向大家匯報項目進展情況,以及其中遇到的困難或問題,提出來供大家交流和討論,并促使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項目結束時,小組提交一份總結報告,包括技術路線、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項目分工及意見、項目需求分析和成果等。總結報告中包括的實踐經驗,為新來的學生提供學習參考和幫助。
2)資料記錄。
實驗室對每個新進入的學生進行基本信息登記,即填寫“基本情況記載表”。目的是將其目標和自身特點記錄下來,等到學生從實驗室畢業后,與之前進行對比,檢驗是否有進步。
每個從實驗室畢業的學生填寫“成員評價表”,內容包括學生對自身的評價,指導教師對該學生進行的評價。此表與“基本情況記載表”的部分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可體現該生在實驗室的整個學習階段里,在技術及經驗方面的進步和積累,對其就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其他的日常工作日志,是對學生及其項目工作的記載,便于教師的管理,也便于對學生的督促。
3)日常管理。
實驗室就是一個模擬的企業環境,需要日常管理規范。比如教師和學生在實驗室中不允許進行玩游戲、看電影等娛樂活動。
4)專題技術討論會。
每學期定期開展1~2次專題技術討論會,邀請已就業的學生,講述自身在就業或工作中接觸的新技術、新困難等,現身說法,告誡學生們平時積累哪些經驗比較重要,平時看哪些書比較高效等,激勵學生學習進步。
5)鼓勵學生參加校外舉辦的IT行業技術比賽。
參加計算機軟件比賽或者IT領域技術比賽,和參與項目實踐一樣,也可以積累學生的實踐經驗。若參賽項目較大,就必須有教師指導。
3 試驗結果
學生經過實驗室的學習和工作后,在就業時其優勢獲得明顯體現。通過對已就業學生的工作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收集時間是2011年6月),得到如下反饋信息。
第1年參加實驗室的學生,是計科2005級的11人,其中有1人還未畢業就被企業招走,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其他人在畢業時都順利找到工作。
調查問卷中抽取第1年參加實驗室的3名學生,數據顯示如表1所示。
第2年參加實驗室的學生是計科2006級的7人,在畢業時都找到工作。
抽取幾名同學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如表2所示。
第3年參加實驗室的學生是計科2007級的3人,計網2007級的3人。其中有1人在大三時,就被企業招走,從事手機游戲的開發工作,其他人在畢業時也都順利找到工作。
抽取幾名同學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如表3所示。
將前3屆所有參加調查問卷的實驗室學生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得出如表4所示的統計結果。
另外,目前在實驗室中的計科2008級和2009級的學生中,也已經有人被提前預訂到企業參加實習工作了。
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經過實驗室的學習,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得到明顯提高,比同齡的學生在就業及工作方向具有更高的競爭力,并且具備行業更深領域發展的潛力。
4 結語
基于第二課堂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通過改變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外的所有時間,進行大量有目標有針對性的項目實踐及實訓,來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這其中最大的收獲是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積累了實踐經驗,找到了較好的工作崗位。面臨的問題是時間太少,由于原有教學計劃等培養模式仍然存在,學生在實驗室的學習都是利用課余時間,同時課堂老師又布置大量作業,更壓縮了學生在實驗室的學習時間。很多學生都有通宵學習的經歷,不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其次,實驗室指導教師的專業方向有限,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專業方向的需求,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與進步。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參考意見:關于時間問題,可考慮在大三或大四學年,將部分專業課換成實踐課,增加實踐時間;關于教師問題,可以由學校出面,鼓勵所有教師參與實驗室實踐指導工作,并根據實際工作情況給予一定的課時補貼。希望以上所提方法能給同類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工作提供有用的參考。
(見習編輯: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