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
【摘 要】新的歷史和時代背景下,都市類媒體被賦予了主流化的時代內涵和使命,保障公民權利、行使輿論監督、整合社會資源、引導公眾輿論,都市類媒體有了更大的作為空間。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都市類媒體政治自覺的增強。本文認為,都市類媒體的政治自覺可以通過逐步更新發展理念、重塑社會角色、搶占高端信息、深化傳播內容、調整傳播視角等路徑予以實現。
【關鍵詞】都市類媒體 政治自覺
一直以來,都市類媒體被定位為按照市場規則來運營的媒體,其關注的重點是與讀者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服務性、實用性、可讀性、娛樂性等特征突出。但隨著受眾結構調整、社會思考的多元化變革和辦報理念的成熟,為了提升層次、擴大影響、應對競爭,都市類媒體必須增強政治自覺。保障公民權利、行使輿論監督、整合社會資源、引導公眾輿論,都市類媒體有了更大的作為空間。
一、都市類媒體增強政治自覺的時代背景
1、都市類媒體日趨主流化
2008年,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將都市類媒體等納入輿論引導范疇,并明確了發展主流媒體的方向。這標志著都市類媒體主流化步入一個新時期。都市類媒體主流化是媒體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過去,為了更多的吸引讀者的“眼球”,都市類媒體在內容選擇上出現了信息豐富但瑣碎、輿論引導作用弱化等負面問題,對于受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越來越不適應。提高自身公信力、實現主流化轉型,這已成為都市類媒體所共同面臨的課題。要躋身主流媒體行列,都市類媒體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自覺,增加“主流新聞”,傳播主流聲音,通過嚴肅的內容、深刻的報道和寬廣的視野等方式,增強公信力。
2、受眾結構日益高端化
都市類媒體過分娛樂化的傾向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抵制,格調低下的內容和舍本逐末的經營注定無法贏得長遠發展。都市類媒體如果要贏得穩定的受眾,擴大市場份額,走在行業前列,必須逐步增強政治自覺性,從原來的普通市民導向轉向更具精英化的公民導向,具有較好經濟收入和較高文化修養的高品質需求讀者群體應該成為其競爭的重點。事實上,都市類媒體的受眾結構也正經歷歷史性的轉變。社會中堅力量和高學歷背景的讀者日益增加,整個讀者群體日益走向“主流化”。
3、行業競爭更加白熱化
地方時政新聞一度不受都市類媒體關注,都市類媒體往往選擇以社會新聞為主,并完全由媒體根據新聞價值按新聞規律自由處置。與專業報紙相比,都市類媒體在報道中缺乏深度;與同類報紙相比又會存在同質化問題。而對于讀者來說,通常希望看到更本質的新聞,于是讀者需求與媒體報道兩者之間出現巨大差距。都市類媒體要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怪圈,滿足更多的讀者需求,迫切需要具有一定深度、能夠發掘事物本質的有關國家大政方針的新聞報道。那些曾經不受都市類媒體關注的時政新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報道,現在已成為都市類媒體的競爭熱點。可以說,增強政治自覺、提升時政解讀能力是都市類媒體實現差異化發展的關鍵選擇之一。
二、都市類媒體增強政治自覺的基本取向
1、更新理念:從大眾媒體轉向主流媒體
加速向主流媒體轉型是都市類媒體實現政治自覺的最好方式。這一轉向大致可從三方面展開:一是“去低俗化”,脫離都市小報的視角,從體現出獨特的思考和人文關懷出發,挖掘蘊涵在社會現象之中的附加價值,從以往單純依靠感官刺激吸引受眾向依靠報道質量凸顯影響力轉變,進而實現從都市小報到主流大報的轉型。二是強化硬新聞報道。都市類媒體的核心新聞產品應該是對重大事件的深度報道,這是展現都市類媒體政治自覺的重要途徑。三是適時進行改版。改版可以反映報紙定位的改變和新理念,這是都市類媒體主流化與時俱進的重要方式。通過改版,強化時政新聞報道,或應對突發重大事件,能有效加強都市類媒體與讀者互動和輿論監督,塑造品牌和自身的主流化大報形象。
2、重塑角色:從娛樂受眾轉向引導大眾
一味強調娛樂和煽情已經無法滿足受眾需求,追求莊重嚴肅的理論框架是都市類媒體對“娛樂至死”傾向的理性反思,也是對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位。通過重新思考定位社會角色,都市類媒體能夠積極有效修復社會共識,并促進社會機制在健康、理性、有序的軌道上行進;都市類媒體重新思考定位社會角色,還要重視社會監督職能的行使。輿論監督是都市類媒體出彩的“法寶”,都市類媒體對公眾可能遭受的利益侵犯發出警告,揭示強勢利益集團對弱勢群體的種種傷害,引起受眾的關注,激起輿論的力量,從而對國家、政府和社會機構乃至個人的行為進行調節;當然,都市類媒體在社會角色定位中還不可忽略一點,即:服務群眾,有預見性地、及時地就那些關系到百姓長遠利益的事件向社會發出警告,及時報道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關系政府作為事件的進展情況,不斷提醒政府和權力機關解決那些關系百姓福祉、一時解決不了的事件依然是都市類媒體最基本的價值追求。
3、搶占高端:從市井消息轉向權威新聞
政治自覺要求都市類媒體必須轉變報道內容與手段,不能只顧單純的外部沖擊力,更要追求內在吸引力。因此,都市類媒體一方面要強化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報道,主動設置受眾關心的議題,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社會上下層面的互動,保障讀者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事件中,都市類媒體要主動搶占輿論高地,按照黨和政府的宣傳基調,以敏銳的新聞直覺和把控全局的能力,宣傳主流聲音,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
4、深度傳播:從表象傳遞轉向深度思維
新聞敘事角度多樣化、聚焦多樣化,深度思維是都市類媒體政治自覺具體實踐的基本方向。這要求都市類媒體必須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審視眼光和求異思維,能夠不拘泥于表面現象,敢于打破原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適量選擇一些與眾不同的聚焦和獨特的角度,從更深層次挖掘出更多的新聞信息意義,更深入地探討新聞的核心價值。
5、轉換視角:從官方維度轉向平民視角
平民視角是都市類媒體政治自覺的最大特征,平民視角下的新聞報道特別是時政報道,已成為都市類媒體最重要的亮點和看點。都市類媒體的時政新聞報道從一開始就自覺從平民視角觀察社會,在內容上,堅持平民立場,關注同普通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在方式上,堅持平民方式,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親切樸實的語言和形式傳遞信息;在取向上,堅持平民利益,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都市類媒體的平民意識與傳統的民本思想相一致、與現代傳播學尊重“受眾本位”觀念也一致,這不僅繼承了傳統典型人物報道的代表性和導向性,還進一步增強了典型報道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三、都市類媒體增強政治自覺的基本路徑
1、堅持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并重
政治自覺,要求都市類媒體從業者除了擁有寬廣的知識面和過硬的業務素質外,還要具備深厚的政治素養。都市類媒體從業人員要提高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尤其是增強政治敏銳性,善于從政治上判斷形勢、分析問題,在政治問題上保持頭腦清醒;要善于敏銳洞察和鑒別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的各種現象,正確分析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在重大原則問題上能夠劃清是非界限,不被假象所迷惑,能夠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洞察其可能帶來的社會政治后果,并據以正確地確定自己的政治態度和行動。
2、堅持“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并重
“上情下達”、“下情上達”,都市類媒體是可以同時實現兩者的重要渠道,這要求都市類媒體變“傳者本位”為“受眾本位”,以強烈的“百姓情結”和“民本取向”,關注普通受眾,將鏡頭和筆端對準百姓生活,以一種普通百姓的價值取向和平視生活的態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以平等的心態去傳播和體察政治事實,摒棄居高臨下、空洞虛妄的宣傳說教,將政治話題轉向民生議題,將理性主題感性化,體現人文關懷,廣集百姓輿情,倡導互動交流、公開討論,使媒體與受眾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識與共鳴,讓群眾能夠參與和接受新聞。這是對公民知曉權和參與權的尊重與滿足,也是提高都市類媒體競爭實力的關鍵所在。
3、堅持關注“熱點”和捕捉“冰點”并重
熱點問題一直是都市類媒體競爭的“兵家必爭之地”,但在追逐熱點的同時,都市類媒體也應該保持一定的冷靜姿態,不能過于隨波逐流,進而喪失理性。除了“熱點”,都市類媒體更要善于捕捉“冰點”。這就要求都市類媒體具有超前的新聞意識,能夠分析現實,預測事態走勢,及早發現新聞線索,做好進一步報道的準備工作。對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新聞事件,選擇獨到的報道切入點,形成有影響力、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多層次、立體傳播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內容,把“冰點”變成“熱點”。
4、堅持常規報道和議題設置并重
隨著都市類媒體的競爭,新聞同質化問題日益凸顯。在做好常規報道的同時,議題設置是高效配置新聞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都市類媒體拒絕平庸、搶占先機、在競爭中取勝的法寶。從某種意義上說,議題設置的水平是衡量一家都市類媒體整體采編實力的主要指標和政治自覺水平的指標之一,對于是否能形成規模、創新角度和加強輿論引導,意義重大。議題設置要求都市類媒體對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梳理,通過分析、構思、醞釀、調整,做出報道方案并加以實施。
5、堅持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并重
輿論監督是我黨新聞工作的重心之一。都市類媒體通過將典型人物平民化處理,通過平易的格調、平實的作風和平常的心態與受眾進行交流溝通,真正挖掘典型人物的樸素美、自然美來達到感染讀者、引導輿論的目的。同時,都市類媒體也應該強化輿論監督功能,主動尋求解決社會矛盾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佳合作形式,引導人們逐步進入到有序的政治參與和良好的政治運作的制度形式上,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負責任、公信力強的公眾形象。
(作者單位:安徽商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