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妙云
摘 要:構建和發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當今多元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學前兒童發展的需要。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發展價值主要包括對社會的發展價值和對兒童的發展價值,將會對此做詳細探討。
關鍵詞: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發展價值;社會;兒童
民俗文化是民眾在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選擇和優化的結果,是文化的精華和民族的根源,也是推動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力量。我國20世紀80年代就開展過學前教育文化課程,但是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教學內容中經常會出現有悖于人文常理和幼兒發展規律的地方,也缺少對兒童真善美的教育。兒童的發展迫切需要民族文化課程的重構,兒童生命和生活的整體性、豐富性也需要民俗文化來幫助構建。在日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作為文化傳承最主要的載體,更應認識到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發展價值,加大發展力度。
一、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內涵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為了滿足學前兒童的發展需求而存在的,以學前兒童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作為主體,兼顧其他多民族文化,以兒童學習發展規律為指導的并通過有機融合而形成的有益的教育性經驗。
當前的民俗文化教育課程,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將兒童文化背景作為課程設置依托,使兒童在教育環境中能夠獲得有益的教育性經驗,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整體進步。課程體現了對境遇性知識的尊重,把普適性和境遇性知識進行了有機結合,從而使兒童能夠對科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生活知識和學科知識全面融會貫通,最終促進兒童擁有在人類生活文化情境中體驗生活、優化生活的能力,進而實現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自身發展的超越。此外,結合學前兒童的身體特點,課程把學前兒童看作是主動的探索者和積極的建構者,從而幫助他們身心、意志、情感、智慧的全面發展。當然,教師作為施教者,是兒童發展的積極促進者,也充分發揮著在課程運行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促進課程良性循環機制的生成和發展,引導學生實現自身的超越。
二、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對兒童的發展價值
兒童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啟蒙階段,在認知、個性、情感等方面尚處于較低層次,但同時兒童具有極強的感知力,對生活中的文化背景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和民俗文化直觀形象的特點相融。因此在課程教育中,應遵循從自我到他人、從熟悉到陌生的認知規律,切入兒童生活中當下的、此時此地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和提煉,從而建構起適合本地區兒童發展的課程,完成兒童的發展。
1.明確文化歸屬,增強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指一個民族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自覺形成的對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生活經驗,在情感和心理上都能夠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和文化價值,進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是自我認同的一種形式,也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認同包括種族、現代的族群性、傳統的族群性和生活方式等四種形式。其中,種族文化是最強意義上的文化認同,是先天賦予的、流淌于個體血液中的。而另外三種則是人身體之外的,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獲得,是較弱意義上的文化認同,生活方式則是最弱的,可以多次改變。傳統的族群性認同則是以成員關系為基礎的,這種關系往往是一種時間活動,部分和遺傳活動有關,但是隨著成員的流動會發生變化?,F代的族群性則主要集中在個體上,是一種非制度的文化認同。人們長期生活在民俗文化中,在不斷的習慣中會逐漸產生對這種文化的熟悉感和認同感。比如,我國各族人民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就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產生的民族認同,同時各民族又有過年吃團圓飯的傳統,這又是不同民族之間產生的國家認同。再如,我國射日英雄神話、女媧造人神話、盤古開天地辟地神話在內涵上都有一定的相近性,都表明了陰陽對立和統一的世界觀。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些內涵驚人一致的神話背景下,必然有本民族共同和普遍一致的無意識心理結構,這又是我國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而對兒童的學前民族文化教育就是要實現這一民族認同、社會認同,使兒童能夠認同本民族文化,并以本民族文化為自豪,這在西方文化強勢入侵的當代社會尤為重要。如果兒童從小不接受漢字、古詩等文化教育,那么以后也難以認同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當然,教育中應堅持“中和教育”方針,不能簡單地順應和屈從本族文化,也應在此基礎上積極吸納其他文化,以幫助本民族文化在發展中不斷獲得新鮮血液。
2.培養文化包容意識
意識是指精神心理活動的某一階段和形式,是人眼、耳、鼻、舌、身之外的第六意識,也即是心智思維。文化包容意識即是對待其他文化時應保持尊重和平等的態度去接受或寬容對待的思維活動,這是文化包容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國各民族和平共處的重要基礎。我國有56個民族,民俗文化也正是在這56個民族的分分合合中通過不斷接觸、碰撞和交融中發展而來的,具有各自的特色,也能夠互相學習。苗族的釀酸技術被各民族習得,豐富了飲食文化;黎族的織錦技術被黃道婆學習,為漢民族創造了驚艷的織錦文化;漢族的織棉機被壯族學習,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這些民族文化都是在互相學習和互相遷移中不斷創新,形成適合本民族的獨特文化,也使得民族文化不斷獲得生機。兒童時期是人的意識初步形成時期,通過對各民族豐富文化的講解,能夠使他們明白文化多樣性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從而學會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待文化多樣性,防止出現狹隘的文化意識,造成對其他文化的排斥心理。
3.寓教于樂,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家長的共同愿望和責任,而我國各個時期對兒童教育都極為重視,并總結了許多為實踐證實的育兒經驗,成為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學前兒童的抽象思維意識尚不成熟,思考能力處在較低階段,但是他們的模仿意識極強,而民俗文化中的許多事例都可以幫助他們成長。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會幫助孩子學會謙讓、愛心,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讓兒童學會機智、幫助,這些故事對孩子的影響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各民族還保留了許多愛幼撫幼的習俗,比如各民族婦女為兒童縫制裝束,繡上吉祥物保佑兒童健康;有很多成人和兒童一起玩的傳統游戲;飲食上都注重健康,科學飲食,比如苗族人常吃糯米不易消化,需要酸菜搭配來促進消化;民俗文化中娛樂活動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各種形式和類型的歌舞、競技、游戲、雜技等,流傳較廣的有丟石子、跳房子、老鷹捉小雞、打水漂等,使兒童在觀看、參與中愉悅身心。
4.親善和睦,增強兒童的社會適應性
民俗文化蘊含在兒童的生活、學習中,是兒童重要的成長背景,也是兒童與社會的聯結橋梁。其中存在著大量的道德、禮儀知識、俗話諺語、民歌民謠等,常常活潑生動、入木三分,育人作用明顯。尊老愛幼方面:比如布朗族、朝鮮族、哈尼族,如果家里有較好的食物,應請老人先吃;侗族路上遇到老人應幫忙,家里縫衣服時應先給老人縫;維吾爾族、彝族遇到老人時應恭敬地為他讓路;各少數民族也沒有打孩子習俗,侗族尤為進步,認為男女平等,任何孩子都應愛護。團結互助方面:這方面在少數民族上表現尤為明顯,少數民族大多生活艱辛,因此很多時候需要依靠集體互助才能戰勝困難,這也就形成了他們一家有難、全寨支援的優良傳統,遇到公共設施如水渠、道路時也是大家共同出資、出力。
三、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對社會的發展價值
1.樹立文化公平和社會公平意識
公平是社會公正的重要衡量標準,而文化公平則是指人類所有成員都擁有公正的創造文化、持有文化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和自由,也是人類文明階段的必然需求,是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促進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我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到現今的法治社會建設都表明了人類對于社會公平的向往和不斷追求。每個兒童都有一個潛待開發的大腦,而特定的社會環境無疑對其開發起著重要作用。兒童生活于社會環境中,人類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意識都會作用于兒童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每一地區的兒童都是不同環境中的獨立的個人,而不同環境中的文化傳統必然有很大差別,尤為突出的反映在民俗文化的差異上,各民族相處、互動和理解的基本文化指令都蘊含其中。所以民俗文化是與人們休戚相關又人人可以接觸到的文化,也是社會最公平的文化系統。所以,在民俗文化基礎上構建的學前教育課程是幫助兒童樹立文化公平和社會公平意識的最適宜課程。
2.促進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和諧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多種文化之間的競爭和沖突也日益激烈,其中也存在著不少強勢文化消滅、打擊弱勢文化的現象。對此,聯合國曾專門發布《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一種客觀規律,就如同生物多樣性一樣,號召人們像維護生物多樣性一樣去維護文化多樣性。20世紀30年代赫斯科維茨和本尼迪克特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相對論思想,認為不同社會生活中會產生各種文化,而對待不同的文化人們應當采取互相尊重的態度,從而才能從不同文化中汲取營養,防止本民族文化在一潭死水中生命力消逝。而社會的和諧也是在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存在的,通過對和諧文化的教育能夠幫助兒童認同文化多樣性,進而促進社會和諧。我國民俗中存在著大量的和諧思想:崇尚自然。彝族有“阿衣俄西格”餐傳統,也即是一種兒童在大自然的娛樂聚餐,兒童在這種和大自然的相處中加深了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侗族則認為山林是大自然的主人,而人只是客人,因此不能濫伐樹木和捕獵;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在這一點上,各民族都非常一致。比如,不能挑撥是非引起他人不和,否則會遭到全村人的敵視;家庭內部也講求和諧治家,相敬如賓,如果遇到有人求助則應熱心幫助;各民族間團結互助。我國各民族是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融合成為一個大家庭的,因此共同的文化基礎和思想認同讓各族人民都盼望天下一家,親如兄弟,即使在今天,民族團結、發展、繁榮也作為基本的民族相處原則寫進我國民族政策。
3.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沉淀下來的習俗、信仰、價值觀等的精華,是一個民族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的具體體現,也是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民族精神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我國民眾創造力和智慧的深層次展現,也是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一種依據。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和各國家相區別的特殊標記。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具有文化傳承的責任和使命,將其和普適性知識融合,更能激發民族自豪感,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對于兒童來說,形象生動的內容比較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更容易加深他們對民族文化的印象和了解,在此基礎上將民族精神深刻地印在骨血中。
4.追求和諧共生,維護人類生存環境
我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民俗文化也是一個對這種理念追求的文化系統。我國古代建筑多取方形、圓形搭配而成,以取天圓地方之意。北京名聞天下的四合院的建造也是根據北方風少大氣候寒冷的特征,而采取四周合圍的形式以達到保暖的效果。我國的民居也多是依山傍水,根據地勢而造成,講求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還有很多人會在屋子前面種上植物等,以達到草木蔥蘢的效果。在飲食、服飾上也都講求五味調和、色澤相稱,這些都是以和天氣和平相處為目的,達到有序和諧的狀態。而這些和現代課程的環保觀念都是相通的,可以建立起文化和課程的共生系統,促進人與之然和諧相處。兒童在這種“天人合一”思想的教育下,就不會把人當作自然的唯一主體,而以統治者自居,對大自然肆意掠奪,不會把人和自然看作對立或制約與被制約、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人類相依為命的好朋友,從而和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和諧相處。
總之,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作為民俗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對于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幫助兒童形成多樣性思維及促進兒童的社會化都有重要作用,而在全球化和一體化帶來的民俗文化沖突和競爭中,對我國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有著積極意義。因此,教育者應該加大對學前教育民俗文化的重視,為其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創造有利環境。
參考文獻:
[1]巨乃歧,王建軍.哲學視野中的價值范疇:兼論價值哲學的本體論基礎[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2]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萬石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