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文
摘 要:觀察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是智力活動的前提,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
關鍵詞:觀察力;培養;美術課堂
良好的觀察習慣是美術學習的基礎。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觀察,觀察,再觀察。”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如何培養呢?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探討。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學生生性好動,對一切未知的東西都充滿著好奇,什么都想問個究竟。鑒于學生的這些特點,我們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來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在教學小學美術第五冊《三原色·三間色》一課時,我們要將目光投入到繽紛的色彩世界,讓學生認識、了解三原色和三間色。首先,教師要從色彩的角度介紹自己事先準備的物品,引出“色相”的概念,并讓學生通過觀看教師設計制作的色彩卡通人的自我介紹,了解“原色”的定義,接下來教師和學生一起開展調色活動,將紅、黃、藍三原色中任意兩種色水倒進同一只杯子里,看會有什么情況發生。調和前可以要求學生想一想或是猜一猜顏色會發生變化嗎?如果發生變化的話,那它將會是什么色呢?這時,由于好奇心的作用,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目不轉睛地觀察著杯子里將要發生的一切。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調色試驗,通過學生的實踐,魔幻般的色彩變化被發現,讓學生從不斷的“試驗→觀察→試驗→觀察”中發現只要有了三原色,所想要的間色都不是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觀察的興趣就會得到激發。
二、講授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良好的觀察習慣是學習美術的基礎。因此,可以分層次地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的方法,從整體到局部,培養他們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在教學小學美術第五冊《動物明星》一課中,大多數學生會在課堂上表現出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而讓學生畫出這些動物,確有點難度,這里就要求我們利用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去觀察,找到它們的特征以及這些特征的作用或功能。通過探討,幫助加深學生頭腦中的原有形象,讓他們在自由、輕松的氛圍里表現自己喜愛的動物明星,展示自我。小學一年級《走進大自然》這一課,教師需要做的是提供多一些的資源,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豐富多彩,觀察大自然的色彩變化。學生以觀察顏色為主,學習細致地觀察顏色,并學習色彩的疊加方法,通過觀察發現新顏色的產生。這時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四季,發現四季的色彩,觀察后的表現也以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實踐為主。學生不僅要學會觀察,還應勤于觀察,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自由地表述觀察的結果,使“看與說”協調發展,不但提高了審美能力,良好的觀察習慣也得到了培養。
三、讓學生在觀察中感受美
美術教學的宗旨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可想而知,只有通過觀察、再觀察,才能領悟美的真諦。小學一年級《秋天來了》一課,講的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它經過了夏天的洗禮,完全脫去了春天那五顏六色的美麗衣裳,剩下的都是秋的信息。然而,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通過探訪大山、森林、田野、庭院,從成熟的蔬果中,從滿山的片片紅葉中,從果園里人們忙碌的身影中,從大雁飛過的碧空中等角度進行細心觀察和體味大自然的變化,從中發現了想要表現的內容,用自己喜愛的各種繪畫工具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了秋天的斑斕。羅丹曾說過:“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想讓學生都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勢必要讓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而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我們美術課堂教學中一項長期的首要任務,這就需要我們的美術教師善于引導,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正確觀察事物的好習慣,真正做到善于觀察生活,表現生活。
總之,美術課堂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要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觀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觀察品質,逐步養成主動觀察、善于觀察、勤于觀察的好習慣,使美術教學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楊曉彤.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觀察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師,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