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芳
摘 要: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導演”的作用,必須擺正一個教學原則——“主動—主體”原則,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參與教學活動,促使其主動求知、自我發展。
關鍵詞:數學課堂;主體地位;設置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互動過程。即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導演”的作用,教師要科學而藝術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要擺正其“主角”的位置。
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兩種數學課的授課類型。一個是“重演”,授課教師一味地講解,像開報告會似的;二是“重視”,把新時代的所有教具一股腦地搬進課堂,像魔術師表演節目似的。殊不知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搞得教師口干舌燥,雖手腳并用,滿頭大汗,而底下坐著的學生卻是一副觀眾看戲的樣子,這樣的教學沒有帶動起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其教學效果自然欠佳。因此,我認為數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擺正一個教學原則——“主導—主體”的原則。如何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參與教學活動,促使其主動求知、自我發展呢?
一、調動其雙眼,引導觀察
數學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抽象概括,因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直接地將這些已被概括抽象出來的知識硬生生地塞給學生,而應當通過適度、藝術的展開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對知識結論的來龍去脈進行理順,達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對事物的觀察是人認識事物的第一環節。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提供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視野獲得知識。例如,在七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73頁教學活動中的活動三中,設計了這樣一種教法:事先準備了一本舊的掛歷(連續幾個月)掛在教室里,同時在多媒體中列出了本課的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觀察日歷,獲得知識,學生一個個饒有興趣地觀察著,幾位較先領會的學生還當起了“解說員”,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觀察。很快,本節課的問題就在學生的觀察中被掌握了。實踐證明,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學習,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學習效果相當理想。
二、開啟學生的“金口”,使其暢所欲言
人的思維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是人類交流信息的工具。在教學的課堂中,啟發學生說話,就是促進其思維;堵住學生的嘴巴,教與學的交流將變成單向。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提供給學生發言的機會,注重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發言的形式很多:個別回答問題、同桌間相互交流、小組討論、課后質疑……學生表達的內容也很多:對概念的準確復述、對公式推導過程的復述、對算解的理解、對解題思路的表達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口頭表達,使學生在質疑、問難、辨析中發展思維,主動發展。
三、啟動學生的思維,授予思考方法
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學會了思考也就學會了學習。有的教師喜歡把整堂課搞得熱熱鬧鬧一副皆大歡喜的場面,其實真正對知識的內化過程是無聲的。記得當小學生時,語文教師讓我們閉著眼睛凝思,體會什么叫“麥浪”。學生一下子安靜下來,這時我的腦海中呈現出的是一幅廣闊無垠的麥田,碧綠的麥苗成為一片綠色的海洋,一陣風吹來,麥苗隨風起伏,海浪似的一浪涌過一浪。這樣,文字的神韻一下子印在我們思維的腦海中。這樣的知識內化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到的。
而今,我在教學中也常常適時地給出時間讓學生“閉目凝思”,用思維去“觸摸”“定格”事物的形象。如,在教學幾何圖形時,我讓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后再閉上眼睛復現一遍,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比起熱熱鬧鬧地一遍一遍重復觀察效果強多了。
四、牽動學生的雙手,使其從做中學
動手操作是學生的天性,也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可使其手、眼、腦等器官協同發展。動手操作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從形象到邏輯過渡。許許多多的教學問題,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便于理解和記憶,而且能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當然,讓學生動手操作要注意啟發性、階段性和合理性,不應一味地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直觀操作階段。
我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公式時,先指導學生操作學具,把圓柱體沿一條母線剪成長方形,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到圓柱的底面(圓的周長)怎樣轉變成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怎樣成為長方形的寬。學生通過操作,直觀地掌握了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高漲,教師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了學生。
五、調動全員參與,鼓勵交流討論
現代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使教學過程“立體感”愈來愈強。在課堂教學中,應確保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學生與課本之間多種渠道的足夠的信息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鞏固知識,獲得新知。
1.適當組織討論
針對學生理解困難的知識點,組成小組進行討論交流,讓每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教師可以加入討論并適度啟發。通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求知的天性,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參與,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精神。
2.鼓勵質疑問難
每堂課上應留三兩分鐘時間讓學生發言,鼓勵學生多問一些“為什么”。要對學生進行“務實”教育,即不懂得問題要大膽發問,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表露無遺。有時還要讓學生“明知故問”,目的是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并進一步形成對知識的系統處理。通過學生的發問,還能彌補教師講解中的薄弱環節,掃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
3.相互批改作業
學生平時做的練習或家庭作業等均可讓學生進行同學間的互批互改,再由教師抽查、講評。如,我在教學《有理數混合運算應用題》時,學生雖然已經對運算法則背誦如流,但演算時的錯誤率頗高,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也一知半解。針對這一問題,如果只由教師不斷地出題、講解,將會造成“題海戰術”,使學生疲于應付而毫無解題的積極性。于是,我先讓同桌的學生完成好自己的答案再交換批改并討論各自的解題思路。結果,學生不但在思考、尋找、解答和討論等一系列活動中調動出最大的學習激情,而且對不同的解題方法掌握得也更牢固。
六、提供活動空間,重視自我表露
喜歡自我表露是中學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師應該善于把握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他們進行自我表露一番,既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又能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上我先舉例說明在直角坐標系中求面積,通常是用長方形的面積減去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然后讓學生練習:已知平面直角坐標系內三點A(0,3),B(2,4),C(3,0),求四邊形ABCO的面積。學生明確了題目后,竟然有好幾種不同于我的求法,而且比我講得更簡單。
這樣由學生在活動中探求、理解知識,顯示出每位學生自我表露、自我思考的學習激情。而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師生之間的動靜配合是一門很高的教學藝術。師生之間的“主導—主體”性教學原則只有通過教師精心備課和科學教育方法的靈活選擇,做到放而有序、收放自如,才能最有效地得到貫徹。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塔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