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先生指出:“能夠把音樂、舞蹈、語言等融為一體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節奏。”奧爾夫還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不是旋律。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旋律則不可能脫離節奏而存在。所以,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從教育的角度分析,應該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從“感受、表現、能力”等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節奏感悟。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教學;音樂感知;創造能力
音樂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門基礎課。如果說音樂有個起源,那就起源于節奏的敲擊。純粹的節奏對我們所產生的效果是如此直接,使我們直接地感到它是音樂的最初的起源。節奏是構成音樂時間的實質,是音樂的核心和骨骼。良好的節拍感、節奏感是學生學習音樂所應具備的技能,是學習音樂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節奏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力圖在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音樂的鑒賞力、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音樂教學中的節奏教學。
一、創設情境,感悟節奏
后,我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該怎樣給歌曲配打擊樂器。討論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活潑、歡快”能用哪些樂器表現。通過讓學生討論、嘗試,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用聲音清脆,聽上去歡快的樂器為它伴奏。當加入尾奏,表現火車漸漸走遠了時,引導學生討論應該怎樣用打擊樂表示火車的遠去。學生在討論、嘗試后都說可以加上用兩個小竹筒制作的雙響筒,用聲音越來越弱,即漸慢漸弱來表現火車的遠去。最后使用自制的鼓(如紙盒)及自制的撥弦樂器(如橡皮筋)參與前奏、間奏的演奏。也有的學生說可以用人聲模擬火車前進的聲音,進而烘托演唱的效果。學生自制樂器,使用自己的樂器,自然會陶醉于樂器的節奏中,不僅體會到了創作的自信,還領悟到了音樂節奏的美妙!
三、運用樂器,創編節奏
在教學第九冊《趕圩歸來啊哩哩》中,我運用了雙響筒、沙錘、響鈴、三角鐵等,并引導學生:“雙響筒的音色非常干脆,用它敲擊什么節奏?而沙錘用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碰鈴的余音較長,我們通常是兩拍一擊……”然后由學生寫出節奏,并照著學生節奏進行伴奏,其中葉清同學除了書上的節奏以外,還編了一個非常棒的鄉村節奏,并在區合唱比賽中采用她的節奏進行比賽!使她在學習節奏中更加認真執著!
有了學生在課堂教學創編節奏的能力為基礎,第二課堂的興趣活動的節奏創編更是明顯。如,我校的裕華小浪花藝術團的民鼓隊,每年都參加大型的演出或比賽,其中有一段的節奏是由學生創編的:當時教師編的基本敲擊節奏為x xx x x,整個排練下來,讓人感覺很沉悶死板!當時讀五年級的張曉瑩同學在訓練中提出把它改成x xx x x.會人感覺很歡快,當時我聽完以后感覺很好,馬上就采用。就是一個小小的節奏改變,從而使整個節目變歡快,積極向上!有了這樣的肯定,張曉瑩同學對打擊樂非常熱愛,現在成了民鼓中的老師了!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是組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節奏是少年兒童感受、認識、表達音樂的重要工具,而且掌握好節奏還能增強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力。在今后對兒童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我將進一步努力,讓學生始終在歡愉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節奏,從而培養兒童表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提高兒童對音樂的感知和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妲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9.
[2]陳惠玲.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3.
作者簡介:潘海兵,男,中共黨員,中國流行音樂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惠州市流行音樂協會副主席,惠陽區音樂家協會理事。現任惠州市惠陽區淡水第二小學副校長。從1990年工作以來,他一直在學校從事基層的音樂教育,多次獲得“廣東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惠州市十佳少先隊輔導員”“廣東省農村文化名人”稱號。近年來,他創作的歌曲榮獲“中國戲劇獎”“八省山歌賽金獎”“廣東省群眾藝術銀獎”“廣東省網上惠民大匯演二等獎”“惠州市五個一工程獎”等。
(作者單位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