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勤
摘 要:作文教學沒有捷徑可走,但是在教學中可以借助教材,遵循學段規律,逐步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把握學生由低段到中段、高段的學段特點,針對學段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訓練學生作文的能力,形成低段初識作文的形式,中段積累作文的方法,高段拓展作文能力的過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作文能力,學生的作文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關鍵詞:培養;訓練;提升;作文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利用課堂教學的契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筆者從教十幾年一直在努力的探索。教學的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學生的學段特點,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低段打基礎,初識作文端倪
我們都知道,低段語文是沒有作文的,有的是寫話練習。對于剛入學的低段學生,培養他們的作文能力,就從入學后的語文課開始。
從教學拼音起,就可以讓學生用拼音寫句子。此時,對學生的要求不宜過高,能用拼音寫出一個簡短的句子即可。比如,有個學生用拼音寫到“我是學生。”我予以表揚。鼓勵學生還可以加一個詞——愛學習,句子就會變成“我是愛學習的學生”。接著再鼓勵其他的學生把“愛學習”換成別的詞語來說一說。一點一滴地培養學生連詞成句的能力。從簡單的句子到培養學生看圖寫話,正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幫助學生打好作文的基礎。
低段的看圖寫話是學生寫作文的起步。在指導學生看懂圖后,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怎樣把一個句子寫得更加具體一些。就像上文指導學生把句子寫具體一樣,引導學生加入一些詞語把句子寫生動。就這樣一點點地在學生的心中滲透寫作文的基礎。
二、中段重積累,感悟作文特點
學生進入中段后,開始按照教材要求嘗試寫作文。中段是學生作文能力承前啟后的階段。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嘗試這樣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1.依托教材悟方法
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入的課文文質兼美,是學生感受文字魅力的最好范本。教師可以通過一篇篇精心編入教材的課文,成為學生寫作文的范文。如,學習了《爬天都峰》后,模仿其寫法寫寫自己得到的感悟;學習了《燕子》后,學習其寫法寫寫小動物;學習了《桂林山水》后,學習其寫法寫寫景色等等。各種類型、題材的課文都可以這樣找到讀寫結合點訓練學生寫作文。引領學生感悟課文的寫作特點,隨時隨地地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在課堂的教學中生成,課堂中消化吸收。學生自然會在日積月累的對課文的感悟中悟到寫作文的方法。
2.借助生活勤練筆
常言道:“勤能補拙。”而我們深知,學生的作文能力離不開平時的練筆訓練。除了教材中規定的練筆內容外,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掠影,便是學生又一個絕佳的練筆素材。如,當一些傳統節日來臨之際,鼓勵學生寫寫節日是怎樣度過的;過父親節、母親節的時候,提醒學生寫寫是怎樣給父母過這個節日的;參加了課外活動,可以寫寫活動的過程和自己的內心感受;旅游參觀之后可以寫寫所見所聞等等。借助練筆的契機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中段時期的學生,寫作文重在積累。積累各種題材作文的寫法,積累如何把文章寫清楚寫具體,積累怎樣在作文中把真情實感留駐筆端。當學生進入高段后,對各種類型的作文有了感性認識,這時,就可以更加廣泛地訓練學生綜合運用作文材料的能力了。
三、高段多練習,拓展作文能力
高段的學生,經歷低段、中段的寫作歷練,對于作文材料駕馭的能力在逐漸加強。這時是拓展學生能力,讓寫作能力好的學生一展身手,讓能力稍顯欠缺的學生繼續提升的時期。對于高段學生的作文訓練,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時因地地捕捉訓練的契機,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素材的能力。
1.抓住契機,運用素材
筆者在執教五年級的一堂語文課中,早晨第一節課剛開始上課,陰沉的天氣已經開始飄灑零星的雪粒,大部分學生對窗外的雪花情有獨鐘,于是,我臨時改變上課的內容,把閱讀課調整為作文指導課,我讓學生仔細觀察雪的變化,給足觀察時間后,開始引導學生說出雪前、雪中,尤其是下雪中雪由小到大變化的特點。然后要求學生把看到的寫下來。就這樣,捕捉到這一契機,練筆效果更加凸顯。學生的作文能力也在真實的寫話中悄然提高。
2.因人而異,放寬要求
高段時期,學生的作文能力有了更加明顯的高低之分。筆者執教中,因人而異,放寬要求。對于寫作水平高的學生,鼓勵他們跳出固有的作文框架,依據內心的感受寫出獨特的體驗;對于因循框架而作文的學生,提倡延續方法,精加工語言文字的準確、生動;而對作文很吃力的學生,則給出作文的框架,鼓勵寫清楚即可。學生有了教師的認可鼓勵,增強了信心,作文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
學生從入學時候的寫一句話到高段的自己駕馭材料寫作文,是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訓練結果使然。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從學生入學起就打好基礎,幫助學生駕馭作文,使學生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哈達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