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會蘭
摘 要:探究來自問題,問題來自質疑。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設疑探析”教學模式給生物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學生處于最佳學習狀態。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設疑探析
朱熹認為:“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因疑而學,則會促使其向“無疑”努力,以解決心中之疑。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精心設疑,因勢利導,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其思維、探索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設疑的原則
1.科學與新穎
生物學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設疑時,首先應該遵循科學性原則,考慮問題提出來是否經得起科學的檢驗。同時,所設計的問題還要力爭開闊、新鮮、奇特,給學生帶來意外之喜,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2.可知與探索
所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通過努力探索且必須努力探索才能做出正確解釋,所謂“跳一跳,夠得到”,不可太難,否則,不但不能啟發學生思維,反而會使學生思維停滯,導致“啟而不發”的現象產生;也不可太易,否則,會使學生思維膚淺、機械,從而影響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
二、設疑的模式
將幾個連續性問題按由易到難的次序提出,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最終找到事物的本質或規律。如,在設計“生長素的發展”時,可設計以下問題:
(1)完整的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彎曲不生長,說明了什么?
(2)對鞘尖遮光,胚芽鞘直立生長,對鞘尖下面部分遮光,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說明了什么?
由題目去尋找多種解答,通過解答問題,最后達到思維的收斂,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知識。如,在學習“光合作用的意義”時,提出“為什么萬物生長靠太陽?”就比“光合作用有什么意義?”更能發掘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利用所學生物進化原理,充分展開想象,在思維的空間翱翔。
三、對答疑學生的選擇
有的教師一味讓學生集體答疑,或只讓一些基礎好、反應快的學生答疑,使另一些學生長期受冷落,這樣做是不科學的,答疑應遵循素質教育中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對答疑學生的選擇應是全方位、靈活多變的。不同的疑問要視其難度、提出的時間、方式等,或集體答疑,或個別學生答疑,用不同難度的疑問選擇不同程度的學生答疑,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
四、答案的評價與處理
設疑的目的:一是開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二是進行教學反饋,及時彌補教學不足。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答案無論正確與否,都要及時、客觀、準確地給予評價。首先,對學生的最終答案給予準確的否定或肯定,錯誤的答案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給學生一個完全正確的答案;其次,要對答疑學生進行量化或等級評價,以期達到鼓勵學生的目的,切不可批評、諷刺甚至挖苦學生。
總之,設疑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才能創設出獨具匠心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真正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施良方.教育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與策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黃敬川.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04.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馬云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導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