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萬奎
摘 要:生活和體驗中,個體完成了自我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教育應從現實生活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體驗,讓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相信這樣的道德教育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有效的。
關鍵詞:德育;教育;體驗
談到學生的道德教育,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覺得頭疼,感覺現在的孩子很不聽話,甚至對有些孩子達到無計可施的地步。
對汶川大地震,我們有著深刻的記憶。像譚千秋一樣的教師就和“范跑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為保護學生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個為保護自己的生命而丟下學生。人們在贊美與譴責過程中,道德靈魂得到了凈化。一位小學生獲救后,在擔架上高高舉起了右手,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施救者的感恩,那一刻感動了現場所有的人,也感動了電視機前的人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一是時間上離我們很近,二是現場直播真實感強。在新聞媒體的作用下,人們獲得了體驗。由此我想到了兩個案例。
有位母親想讓孩子了解過去的苦難,感恩當今的幸福生活,于是帶孩子觀看芭蕾舞劇《白毛女》,等她含淚看完后問女兒的感受,女兒的回答卻令她愕然:“都是白毛女爸爸害了她,借債還錢天經地義,她爸爸為什么不還呢?再說白毛女真傻,既然黃世仁那么有錢,嫁給他多好,何必到山洞里去呢?”媽媽不由得搖頭感慨:這孩子該怎么辦啊!
另一位孩子的父母資助了一個“希望工程”的孩子,這個生活富裕的孩子就把自己的彩色照片寄了過去,附信說:“你也給我寄張彩照吧,讓我看看你的臉。”不久他收到了一張黑白照片,信上說:“真對不起,我從來沒有照過相,這次為了給你寄照片,我媽媽積攢了一個月,才攢了6塊多錢,我走了幾十里山路到照相館,但因為是第一次照相,不小心閉了眼……”這個孩子看信后大哭:“我怎么這么蠢,竟然要他寄相片。”孩子的父母由此感嘆:讓孩子結交一個苦孩子,就能使他知道他現在的生活幸福。
選擇用看歷史劇的方式讓孩子了解過去,是一個好辦法。問題是生活在當下的孩子,根本無法理解舊社會里地主與農民的剝削壓迫關系,他們只能從直接的生活經驗出發,去解釋看到的一切,進而得出結論。這種脫離生活經驗的教育自然是無效的。第二個孩子是在生活實際中了解到同齡人所生活的不同環境,盡連一張彩照都照不起的時候,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他幼小的心靈怎么也沒有想到同在一片藍天下竟會有如此巨大的差別!這種來自現實生活中的體驗而產生的震撼,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是那種“車轱轆式”說教所無法比擬的。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陷入了一種知識化、形式化的窠臼,學校在德育課上,把系統規范的德育知識灌輸給學生,結果呢?如杜威所言,“當孩子們進入課堂的時候就收起了生活中的話,當他們進入生活的時候,又收起了課堂里的話”,學校教育和生活脫節,造成學校德育低效甚至無效的嚴重后果。
因此,體驗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體驗使道德教育與學生生活發生實際的情感關聯,使其經歷感動,有助于兒童對德育規范有所理解和領悟,并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融通,進而達成一定的德育境界。亞里士多德曾指出:青年人學習道德和善的課程之所以魅力不佳,是由于“他們對生活尚無實踐經驗,而道德卻是來自生活經驗并說明實踐經驗”的。就是說,生活和體驗才是德育實施的有效途徑。
每一個人都是伴隨著自己獨特的體驗而成長的。正是在生活和體驗中,個體完成了自我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教育應從現實生活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體驗,讓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相信這樣的道德教育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有效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琿春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