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了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現狀和大學生在正確的道德觀樹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指出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于大學生成長所具有的現實指導意義,闡明了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對于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關鍵詞:道德建設;新時期;大學生;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現狀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互聯網迅速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重要方式。他們暴露在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的環境下,因此,他們具有善于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追求獨立、自主的個性。當代大學生從總體上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勤奮努力,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但我們也不可否認少數大學生在社會中消極環境的影響下,產生了和社會主義主旋律不和諧的思想道德觀念。
1.重個人,輕集體和他人
個別學生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核心,過度關注個人得失,忽視社會、集體利益;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上,往往見利忘義;看重眼前的機會和發展,忽視遠大理想和目標。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甚至不在他們的思考范圍。他們對個人利益想得多,而對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利益卻想得少,甚至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學習和能力培養都不感興趣,庸庸碌碌,無所事事,將大學時期的美好時光浪費殆盡,有的癡迷于網游連自己的學業都無法完成。考試作弊現象屢見不鮮,筆者在某大學期末考試期間,就看到學校的廣告欄里赫然張貼著有償做槍手的廣告。考試能夠蒙混過關是一種榮耀,有的連社會調查報告和畢業論文都是抄襲或找人替寫。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個人需求,忽視雙方義務和責任。對政治活動更是不感興趣,忘記了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
2.沒有樹立完善的是非善惡標準
個別大學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而且對于道德現狀缺乏認識和思考,使他們的思想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蠱惑,受多元化影響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發生脆弱扭曲的潛在危險;有的大學生虛榮心很強,不想接受他人約束,并且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尚待提高,自我調控能力較差,因此,在缺乏正確思想引導的情況下,不能很好地把握善與惡,是與非的標準。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不可避免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檢點、庸俗的舉動反而被看作是“瀟灑”,對道德、紀律的叛逆卻被看作是有個性。由于不注重道德修養,有的大學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大學生在樹立正確道德觀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或者說在道德培養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困惑。這里有主客觀的原因。這也是導致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距離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相差甚遠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客觀原因
李長春指出:“從國際環境看,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也使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乘機而入。從國內環境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隨著我國進入改革發展攻堅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多樣,反映在道德建設領域,部分社會成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誠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封建迷信、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從現代科技發展的影響看,隨著互聯網、手機等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社交網絡、微博的迅速興起,信息傳播更為快捷,影響更為巨大,既有利于先進思想文化和道德觀念傳播,同時也為各種信息蔓延提供了新渠道。”此外,社會不公正現象使個別大學生產生了不平衡心理,對于原有的正確的道德觀產生疑問,甚至道德觀發生倒置性變化;除了社會風氣的影響,還有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著一些偏頗,大量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存在,使得家長對于子女過分溺愛,家庭中以孩子為中心,傳統道德觀念淡薄,養成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壞習氣。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變相地引導孩子高消費,養成了講排場的壞習慣。
2.主觀原因
當代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是在家長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沒有吃過苦,成長過程中缺少坎坷和困難。高爾基說過:苦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磨難是難以培養堅毅的性格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往往比考試成績、比才藝、比能力,而品德的優劣卻很少有人關注,輿論的導向也趨向前者。誰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了,誰的孩子比賽獲獎了,特別令人羨慕,而誰的孩子能吃苦,能助人為樂卻不是人們的談資。這種話題已被嚴重邊緣化,更不能成為輿論的導向。這種忽略品德的培養使得大學生傾向于急功近利,對于長遠發展所必須需的品質的養成重視不足,這就導致出現了個別大學生道德品質不夠高尚,甚至觸犯法律的后果。
三、道德建設對大學生成長的意義
1.加強道德教育可以完善大學生的知識構成
道德教育涵蓋的內容很廣泛,包含了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重要內容,它涵蓋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關系,涉及了人生態度和社會道德,是一個與民族文化聯系極為緊密的人文系統范疇。在校大學生對于有關道德領域知識的學習,必然要涉及古今中外文、史、哲的相關知識。過去教材上學到的各種知識,同思想道德觀點的知識相互印證,相互貫通,可以有力地促進大學生豐富知識,明辨是非榮辱,加強自身修養,使優良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成為他們主動的、自覺的行動。對于在校大學生的人文教育來說,要從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榮辱的能力和意識入手,使二者相得益彰。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過感化、熏陶等各種潛移默化的途徑,使大學生樹立良好的觀念,積累理論知識。校園內各種社團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陶冶他們的情操,鍛煉他們的意志,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理論學習和校園生活,拉近了抽象理論同大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容易被大學生群體接受和運用,促動大學生對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對于道德觀的理解可以幫助大學生進一步思考專業知識學習的現實意義,激發大學生對于專業課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起到“催化劑”的作用。綜上所述,文化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思想道德理論的學習二者可以進行良好的互動,使知識技能和道德水準得到相互促進和提高。
2.道德建設對于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實踐能力是大學教育的一項重要環節,實踐能力一方面需要客觀環境的養成,另一方面要依靠大學生自己的主觀努力。大學生有了良好的道德修養,分清大是大非,敦促自己時時自省自律。古人說:“每日三省呼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自律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大學生在良好的道德觀的養成中必然會養成自律自省的習慣,時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明確辨別是非榮辱,自覺加強自我約束力。
加強道德建設,重在實踐、重在知行合一。要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脫離實踐的教育、只說不做甚至是說一套、做一套的方式會對校園文化造成負面的影響,加強道德建設,提高道德水準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境界。從生活細節抓起,注重行為的示范效果,對于樹立較高的道德水準有著重要而明顯的作用。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曠課、遲到、早退、自習室中喧嘩、沉溺于網絡游戲、生活上奢侈浪費、不注意公共衛生等種種違紀行為與不文明舉止進行教育整頓。
參考文獻:
王羨農,韓瑞英,齊明遠.當代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研究.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作者簡介:陳淑華,1962年11月出生,女,營口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級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