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燴椿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拼音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小學生學好普通話的前提。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對拼音教學引起足夠的重視。論述了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實施策略
基于拼音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拼音教學的過程中,把拼音教學的目標定位好,清楚拼音教學的難點與重點知識,調動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拼音,為學生的識字與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拼音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創設拼音教學的情境,積極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漢語拼音。
一、充分地利用教材,激發學生的思維
教師在小學拼音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地認識到小學生還是處于感性認識這一基本的特點,在課堂拼音教學中以形象思維作為導向,應用教材中的插圖并結合實際生活,指導學生記清形,發準音。在教學中,五顏六色的插圖,活潑可愛的卡通人物,最容易吸引學生的關注與興趣。比如,教師在教授拼音“ɑ、o、e”的時候,在教材的插圖當中展示了美麗的鄉村河畔晨景圖,在插圖中有喔喔啼的大公雞,在河邊練唱的小姑娘,在水中產生倒影的鵝,這些畫面能夠迅速地吸引學生。教師首先指導學生自己觀察,通過插圖引出單韻母ɑ、o、e,教師在教授學生單韻母ɑ的形和音的時候,可通過一個小女孩的頭和小辮子所組成的圖形來表示“ɑ”的形,通過小女孩在看病,發出“ɑ,ɑ,ɑ”的聲來表示“ɑ”的音。再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g、k、h”的時候,在課本當中有兩個小孩坐在椅子上喝水的畫面,椅子是“h”的形,而“喝”就是“h”的音。
二、通過小組合租活動,愉悅學生的心境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是以無意注意為主導的,需要別人的關照與提醒。在這種情形下,教師不可以遏制學生,而需要就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動起來。此外,學生的記憶效果和他們的情緒也是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學生在心情好的時候,記憶效果是最為理想的。因此,教師在拼音教學中,可以開展一系列愉悅學生心境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而在新課改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它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探究精神,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在教授“d、t、n、l”的形的時候,開展“編一編”的比賽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編出一些順口溜,比如,傘柄朝下是“t”,一根小棒或者一根鉛筆是“l”。通過學生自己的考慮而編出來的順口溜,不但能夠使抽象的字母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方便學生記憶,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拼音的成就感。
三、擬人化的教學方法
大部分的小學生在剛剛踏入小學的時候,對小學的生活還不是很適應,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拼音的認識還比較淺,傳統的拼音教學方法是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因此,教師需要實施擬人化的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yu”的時候,把“y”當作媽媽,把“ü”當作沒有親人的孩子,“y”去安慰“ü”,并幫助他擦掉了眼淚,而愉快地生活在一起。通過實施這種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兒歌教學法
兒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教師應用兒歌教學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受小學生歡迎的。教師在拼音教學中,應用大量的兒歌,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拼音教學質量。比如,蠶寶寶吐絲是sss,小小刺猬是ccc,像個2字是zzz。”通過實施兒歌教學法,不但能夠讓學生快速地掌握了拼音字母的音,而且使課堂教學的氣氛富有韻律感,學生能夠在唱兒歌的過程中學習拼音知識。
五、手指示意教學法
根據小學生思維具有直覺性的特點,實施手指示意教學法能夠把聲調符號和手勢統一起來,不但能夠使“四聲”的講解變得更加容易,而且也提高了學生辨別聲調的能力。比如,教師在教授“四聲”的時候,教師借助手勢來形容聲調的符號。教師伸出右手上的食指,在讀一聲的時候,教師平揮手指,在讀二聲的時候,教師上揚手指,在讀三聲的時候,教師下降和上揚手指,在讀四聲的時候,教師下降手指。通過這種教學的方法,增強了學生的直覺感,調動了學生的口、腦、眼、手的等多種感覺器官,有效地提高了拼音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拼音教學是非常基礎的一項內容,拼音教學的效果直接能夠影響到學生將來的學習。雖然拼音教學是比較單調和枯燥的,但是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胡修梅.以“樂”為本,依“趣”導學:拼音教學方法初探[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1).
[2]向黎,任平.對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的再認識[K].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05).
[3]王麗萍.《漢語拼音方案》可以更簡單:從小學拼音教學談起[J].語文學刊,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