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剛
摘 要:課堂教學語言是一把雙刃劍。高效的課堂教學語言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注意和求知欲,從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而無效甚至負效的語言不僅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甚至關系到學生的終身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語言;無效;負效
課堂教學語言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成為一架梯子幫助開啟學生智慧之門,讓創造的激情噴涌而出。用得不好,它會成為一塊石頭封堵希望之路,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使探索的腳步難以啟動。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師認識到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教師語言煥發出人文氣息,鼓勵多了,冷面孔少了。但是,我們仍能發現大量的無效甚至是負效的語言充斥著我們的課堂,影響著高效課堂的達成。甚至一些教師并沒有發現這樣的負面效應,究其原因,還在于大家受習慣的影響,沒有關注到這個“細節”。現筆者就列舉這樣一些“細節”與大家共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大家更多的關注與思考。
一、無效對話,好心種下惡果
在很多教師的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大致不變的對話過程:
師:聽懂的同學請舉手!
生:(舉手,動作整齊劃一)
師:(心滿意足地)把手放下,我們繼續……
類似的對話還有:“同學們都聽懂了嗎?”“聽懂了!”學生高呼道。
【評析】仔細分析一下,這里的“懂了”的學生可能存在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答案做對了,以為自己都懂了,不再去進一步思考解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或其他解題思路;二是處于似懂與非懂之間,還沒有時間去解決那些還不太清楚的問題;三是自己一點也不懂,可覺得別人都懂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不懂”。從眾心理與自尊心在這里雙雙發生了作用,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尖子生跟著老師走,中等生被尖子生的思維左右著走,后進生不知如何走的局面,使多數學生缺失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遇到問題不愿多思,不會深思,人云亦云。宋代數學家程頤說過:“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數學思考”是數學學科四大目標之一,要求教師要“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可見,這樣的做法與新課標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可謂有百害而無一益。
二、無效提問,善心辦成壞事
數學課伊始,教師借助課件出示精彩的畫面,伴隨著優美的音樂,甚至精心制作了動畫,這一場景是經常在一些公開課上看到的。隨后教師提問:
師:同學們,你們從畫面上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了有……(一節有著看圖說話課味道的數學課開始了)
師:除了這些,大家從畫面中還知道了什么?(發現學生偏離了中心,教師試圖補救)
生:……
【評析】顯然,教師將設計的重點放在了課件的設計上,看似運用了多媒體,學生熱情高漲,氣氛熱烈,參與度高,但卻缺失了數學味,通常這樣的情況發生后,教師都要花上幾分鐘時間去調控,才能逐步引導學生回到應有的問題情景中。這一情況發生的原因是教師沒有對提問進行有效設計,如果教師在出示情景畫面后,問: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幾種……?幾個……?或者在學生只關注了其他方面后,及時質疑:圖中共有……?抓住有利時機引出新課所需要的數學信息。這樣學生就會在教師有效提問的引導下,快速進入新課內容的探究上來。有效的提問設計是課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向明確的問題,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
三、負效提問,害生又不利己
師:某某同學,你來說說……
生:(起立,想了想,回答。或起立,低頭,不會回答)
教師自己評價或讓學生評價。
【評析】這是在課堂上很常見的提問與回答的過程,殊不知,這里隱藏著很大的問題。首先看教師的提問,這個問題的指向性極小,只把問題拋向了回答的那一名學生,其他學生中雖然也有在思考的,但肯定會存在一部分學生認為:這不是問我的,于是不深入思考或根本就不思考。其次,我們再來看回答的那名學生,由于老師問得突然,他只有站起來后短短的時間內就要作出回答,在全班同學面前回答問題,事關自尊,回答正確的學生心驚肉跳,很慶幸,希望自己的“運氣”以后別再這么“好”;回答不出來的同學就算老師不去批評他,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四、失效評價,迷失學生自我
新課程要求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于是下面的片斷充斥著我們的課堂:
生:(回答完某一問題)
師:你太聰明了,大家掌聲鼓勵!(類似評價很多)
【評析】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們越來越關注到了激勵評價的作用,但激勵評價就是“萬金油”處處可用,多多益善嗎?學生固然需要鼓勵,但是空洞、乏味、缺乏誠意、不切實際的“廉價表揚”過多,非但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養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而且會使學生漸漸褪去應有的學習熱情,鼓勵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以上幾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哪怕是我們天天在說的、做的,也不一定就是科學的,就是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師的語言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功力,更是一種修煉。如何駕馭好語言這把“雙刃劍”為我所用,這需要我們潛心思考,關注語言,錘煉語言,通過各種策略和途徑驅除了數學教師課堂語言低效的因素,提高數學專業素養,從而實現了從“語言”到整體實效的追求。愿我們教師都能運用好教學語言,為自己的課堂增色,為學生的將來奠基。
參考文獻:
[1]李蘊華.淺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1(6).
[2]齊兆生.課堂語言要有文化品位[J].山東教育,2011.
[3]朱筱園.加強自我觀察課堂語言的能力[J].江蘇教育,2011(16).
[4]雷玲.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西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