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黎明
摘 要 目的:探討臨床與患者交流的原則和技巧,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制定不同的交流方案和技巧與之交流。結果:通過與患者交流,不僅使患者能正確地認識自身的疾病,掌握基本的醫護知識,還能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結論: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若能掌握與患者交流的原則和技巧,理解其精髓,靈活應用,就能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增強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 患者 交流 原則 技巧
近年來,以病員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的提出,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提高護士的護患溝通能力再次成為護理專業所關注的主要內容之一,良好的護患流通,是開展健康教育的前提,結合護理實踐,總結了臨床護理交流的原則和技巧,供護理同仁參考。
交流詳略得當
對疾病發生機理及治療方案等患者不易感知的內容可少講、略講,對發病原因、誘因及注意事項等確實需要患者配合的內容則要詳細講解,以引起患者的注意,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配合,主動改變過去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
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有的放矢
主要是指護士應從收集的護理資料中認真尋找護理問題,針對護理問題,確定交流的內容。
有效交流的四大因素也是專業護士必須具備的流通能力和素質
清楚:使用簡潔,含義明確的語言,明確表達自己意見。
直言: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尊重他人,比如將錯就錯執行了錯誤的醫囑是護士的失職。
誠實:不說謊,講實話,當然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如何向患者吐露真情,都需要反復斟酌,三思而后行。
分寸:就是要尊重患者的權利,患者的隱私,患者的選擇,清楚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患者的病情對誰說,說多少,說到什么程度。
根據患者的不同特點選擇流通的技巧
由于患者的年齡、文化、職業、性格病情上的差別,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才能提高流通效果。如文化層次高,適應能力強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當積極熱情地向他們介紹醫院的工作時間,生活環境,各種管理制度,以及患者的診斷治療和護理安排,介紹病菌情及預后,使他們對自己的病情診斷治療和護理心中有數,積極配合。文化低,適應能力差老人及家庭農村患者,除耐心指導飲食休息,幫助整理室內衛生,床上用物,代購生活用品及活動外,應主動向患者介紹自己的有關情況,如姓名、職務、辦公地點、上下班規律,使患者有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對這類患者,護士一定不厭其煩,耐心說教。對病情嚴重的患者,主要是就患者存在的主要護理問題進行健康教育,更多的是要護士和家屬協助,督促患者完成,如心衰患者除對其進行健康教育,主要是向患者講清楚要絕對臥床休息,決不可擅自下床活動,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加重病情,同時護士要巡視患者,關心患者并協助患者的生活起居,盡快讓患者消除對病室,對醫護人員的生疏感,對這類患者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得在患者面前表現出絲毫的不滿意不耐煩,對患者不習慣的活動,如床上大小便,我們要多理解,多幫助,多了解,多引導,要注意說話的藝術性和技巧性,切不可讓患者情緒波動。
交流的原則
交流與文化休戚相關,人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對民族群體,人人不同的文化差異不敏感,掉以輕心或缺乏了解會妨礙交流,造成誤解,最有效的交流是心與心的交流。
以患者為中心,護士是為患者服務的,為了達到治療的目的,患都要遵醫囑,遵護囑,護患關系是平等的,把護患關系擺對,是交流中藥遵循的主要原則之一。
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建立促進治療和合同關系,關系對患者一視同仁。
增強患者戰勝疾病,應對變化的信心,力量和能力。
護士的工作是對患者的身與心,體與靈的護理,是寬容和接納。
以上討論是臨床護理交流的一些原則和技巧,掌握其精髓,靈活運用,無疑將提高臨床護士的流通能力,從而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護理的工作質量,交流的技巧與原則是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