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書文
摘 要:在實驗教學中,精心設計,在趣味實驗過程中,更好的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更好的開發。
關鍵詞:技能 興趣 貼近 直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141-0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化學課的靈魂。實驗教學由于其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具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的功能。很多學生樂于學習化學,很大的理由就是,“實驗過程如魔術般其妙”,引人入勝。所以化學教學過程必須重視對化學實驗的挖掘和改進。使化學課堂鮮活生動起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必先授之以魚。
1 立足學生實驗基礎,吊足學生胃口
實驗操作是一種技能。要做好每個實驗,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初中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不足,動手能力很差,“九年級義務教育化學”教科書開學第一課,“走進化學實驗室”,安排學生實驗,有很多的操作規則和要求。從儀器的認識,用途,注意事項;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的取用;儀器的連接;固體藥品的稱量;液體藥品的量取等一系列的規則和要求“一瀉而至”。學生走進化學實驗室,除了好奇之外,就是感覺盲目,無從下手,顧此失彼。所以開學第一課,依據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在熟知學生原有實驗能力(生物課和物理課的實驗)的基礎上,安排趣味性較高的教師演示實驗,目的是喚醒學生大腦思維的激情,使他們神情興奮起來。諸如白磷自燃;魔棒點火;又如用碳酸鈉溶液事先在白紙上畫畫,晾干后在課堂上噴灑酚酞試劑,過一會又噴灑少許的鹽酸溶液,同學們先看見一張白紙,怎么灑上一些“水”顏色馬上變紅,又灑少許的“水”,紅色又消失。使學生感覺到化學課的神奇。于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生命的,有意味的體驗過程中滋生精神的渴求,從而打開學生的思維,變被動說教為主動學習。
2 改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化學》從第一單元課題3《走進化學實驗室》有太多的規則,這些規則是學生必須牢記的實驗常識,剛開始學化學,就有大量的規則,這也不對,那也不行,對于剛接觸化學的初中學生無疑是設置了一道人為的門檻。但我在教學中的經驗是,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出現一些錯誤,讓學生在錯誤的實驗操作中領會由此帶來的后果,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有些實驗也可以適當改動,“吃一塹,長一智”。這樣學生可以自覺地加深對實驗操作過程的理解和感悟。例證;“點燃氫氣前必須檢驗其純度,否則會引起爆炸”,課本為安全著想,安排了將氫氣和空氣混合裝在一紙盒中,點燃后發出爆鳴聲,用以說明此原理,但學生看這一過程,心里會產生教師有故意造作之嫌。我在做這個實驗時,有意在試管中制取氫氣,點燃后試管中發出尖銳的爆鳴聲,試管塞被沖開。“如果操作時用少量的藥品,可以控制爆炸的程度。”學生一看,一目了然。對正確操做必要性深刻領會,不良操作盲目冒進帶來的后果心有余悸。從而建立防災減災意識。歷史上很多科學家都是在多次反復的錯誤中,逐漸發現了真理。如燃燒的氧化學說的建立是在不斷的實驗的基礎上,逐漸否定了“燃素學說”。克服實驗教學過程的思維定勢,不處處拘泥于課本,合理大膽構思,自主創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3 貼近學生生活,選用實驗器材
如圖1所示,在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中,我們可以選取醫用一次性輸液瓶代替分液漏斗《上底如果封閉,就用刀子切去》,在圖中用到兩個裝水的瓶子,一個不滿,來看氧氣產生速率在水中產生的氣泡,用以判斷氧氣產生的速率;另一個裝滿水的瓶子,可以說明氧氣用排水收集的方法(說明氧氣不易溶解于水的性質)其余兩個集氣瓶分別用瓶口向上排空氣法收集(說明氧氣比空氣略重)圖中三個接頭的地方用一次性輸液器組裝,分別可以用彈簧夾控制氣體的溢出,在實驗開始時,我們可以先收集最后兩瓶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氧氣,最后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同學們看見當氧氣從導管中進入瓶中時,水從瓶中排出。(此教具在前年全縣自制教具中榮獲二等獎)我在上完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后,專門安排了一節《有關氧氣制取的實驗儀器探究》,課題見圖1。
教學目標:(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化學課的樂趣,培養創新意識。
反思:雖然此裝置比教科書中氧氣的制取復雜,但制取和收集氧氣裝置用日常生活中的廢品,變廢為寶,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驗過程增添了趣味性。
借助教具,微觀變直觀。
恩克思高度評價道爾頓:“自從分子-原子學說的建立,化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化學變化的實質是,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一定的條件下,分割成原子,然后又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這是化學的精髓也是教學中的難點。這些微觀粒子不直觀,有好些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明顯的掉隊。為了達到“以教導學,以教促學”的教學目的,體現以學生為本,為學生設計和提供更加合理的學習平臺。
3.1 借助球棍模型,使分子,原子的“教”與“學”更加直觀
化學是研究物質性質,結構,變化以及合成的一門自然科學,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其性質又決定著物質的變化,課前準備一些大小不同的小球和一定數目的短木棍,在課堂上連接氧氣分子,水分子等常見物質分子模型,使學生直觀的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借助短棍和小球這些教具,變被動說教為學生主動參與。
3.2 借助多媒體,使化學變化的實質學生清晰可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也應該更加豐富多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視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水電解能生成氫氣和氧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輔助設施,設置教學課件,使水分子分解出的兩種原子(氫和氧)離開,然后又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增加動畫效果,使學生能看見化學變化的模擬過程。
這樣理論性知識與事實性知識穿插教學使概念和理論的學習建立在事實的情景和基礎之上,通過理論的學習又加深學生對物質及其變化的深入的理解。
總之,實驗是傳授知識的載體,教材使用者應從教學實際出發,在豐富的教學資源中挖掘有價值的實驗素材,精心設計實驗課堂,拉近師生之間距離,從而使學生的智力得以開發,天真得以展現。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
[2] 趙明禮.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
[3] 柏品良.農村初中化學教師實驗操作技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化學教育,2010,31(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