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海華
摘 要:利用數學源于生活,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利用求知源于疑惑,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利用目的源于實踐,創設實踐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信息平臺教學情境。
關鍵詞:情境 生活 疑惑 實踐 多媒體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164-01
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深深地懂得,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課,創設教學情境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程又要求教師上好各種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驗數學和創造的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教育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是感興趣的,興趣是學習最好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因此,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創設好的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舉例談一談創設教學情境的幾種方法。
1 利用數學源于生活 創設生活教學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選擇有現實意義的生活問題進行情境創設,不僅能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而且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應用意識。例如:在反比例函數的教學中,利用天氣越來越熱了,大家都喜歡喝冷飲,你會開啟瓶蓋嗎?運用什么工具?省力嗎?為什么?從身邊是入手學生感到親切,容易進入狀態。進而又跨學科整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樂于去探索、感知動力臂與動力之間的反比關系;再如在拉面的制作中,拉面的粗細與拉面的長度呈現的反比關系。因為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生活的小事,比較親切,也比較親切,為學生進一步探索反比例函數關系做好了鋪墊。
2 利用求知源于疑惑 創設問題教學情境
當我們對問題產生疑惑時,就會觸發我們的解疑動機。作為學生,只有在自我的迫切要求下,才會更大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進而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積極的心理滿足。所以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學《有理數的乘方》時,在應用階段,我引用了兩個情景:一個人聽到一則新聞后一小時傳給了兩個人,他以后再沒有告訴其他人。而那兩個人同樣在一小時以內每人又分別將這則新聞傳給了另外兩個人,以后他們再沒有告訴其他人。如此下去一晝夜(24小時),則新聞能否傳遍一個一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又如一張報紙只有0.01厘米厚,但是一張報30次以后,它的厚度能否超越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么?能還是不能?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有的說幾米,有的說十幾米,我說這個個數據大得讓你無法想象。學生說不可能吧?于是師生共同用計算器完成計算共53 687.09米,快有7個珠穆朗瑪峰高了,學生一下炸了鍋,充滿了好奇和不可思議。通過計算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了乘方的不可思議,學以致用。這個情景富有挑戰性,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學習方向,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空間,促進積極參與。從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入手,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思考欲望,當同學們充滿疑惑時,教師便適時提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這個問題就能輕松解決了。這種直覺與真相的強烈對比,有利于學生思維批判性和嚴謹性的培養。
3 利用目的源于實踐 創設實踐教學情境
學數學的目的最重要運用于實踐,也就是“學以致用”,重在能力的形成。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實際應用,把現在的學習和未來的應用聯系起來,感受學習的成功帶來的歡樂的同時強化了所學的知識。
例如:在相似的應用的教學中,讓學生走出課堂,來到操場,自己設計方案,測量旗桿,樓房的高度。
在陽光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方案設計,實地測量,收集數據,緊張的計算,進行互相交流,逐步修正存在的問題。最后同學們興高采烈,主動對自己的方案和過程進行詳細的講解,基本上都是利用標桿或人,如何構造相似三角形,如何利用相似計算,如何減小誤差等等,積極性非常高,效果也很好。
接著,教師又提出疑問:同學們做的不錯,可如果今天沒有陽光,那我們是不是就不能測量了?就得改天了?同學們沉默了,然后開始議論,有的組開始了行動。效果不言而喻,有利用三角尺的、小鏡子的、標桿的,最后進行了精彩的總結,每個同學都有了巨大的收獲,相關的知識掌握得非常好。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與發展。
4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 創設信息平臺教學情境
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成為數學教學中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対數學教于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化動為靜,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是學生能從多角度感受數學。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黃金分割內容是,我設計這樣的情境:教師展示風景名勝(如金字塔、希臘的八臺農神廟)、特色建筑(如東方明珠塔)、日常實物(門窗的設計)、美術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人體美等,通過展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又如:在學幾何圖形的變換時,這樣設置情境:動畫展示三角形、矩形等圖形的軸對稱變換,旋轉變換,翻轉變換的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引導、探究圖形變換前后之間的本質的內在的聯系。這樣動態的直觀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是他們更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中來。
通過對創設教學情境的研究,提高了理論認識,課上的目的性增強了,是課堂有效、輕松、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這也給我以后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情境的創設應該給學生最適合,最自由的活動空間,著力于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