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曉鳴
摘 要;目的 研究廣州市中考體育加試中跑項目的訓練方法,快速提高初三學生中考體育加試的成績。方法 采用文獻法、心理激勵法、數理統計法,對不同學生進行隨機分組為耐力組、綜合組和對照組。結果 經過16周的訓練,結果表明,耐力組成績前后有了顯著性提高(p<0.05),綜合組的成績前后有了非常顯著性的提高(p<0.01),綜合組成績比耐力組有了顯著性提高(p<0.05),對照組實驗前后中跑成績稍微提高,沒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 經過合理的訓練,耐力組和綜合組的成績均有提高,但以綜合組訓練效果更優。
關鍵詞;中考 體育考試 中跑 訓練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254-02
廣州市從2013年開始,初中升高中考試(簡稱中考)體育加試必考項目由200m跑改為中跑(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200m是屬于短跑項目,男子1000m或女子800m卻屬于中跑,短跑的主要供能系統為磷酸原系統(ATP-CP系統)為主,乳酸能系統為輔,而中跑項目要求運動員有一定的速度耐力、也要求有較高的有氧耐力,還要求有較高的絕對速度。因此,面對此種體育考試的變化,體育教師必須重新研究新的訓練方法,以較快提高中跑項目的成績。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州華鋒中學生2010級的學生6個班,共246人,把其中2個班隨機分為耐力訓練組(簡稱耐力組),另2個班的學生分為以速度耐力訓練為主結合力量、速度、靈敏、柔韌、協調和有氧耐力訓練的綜合訓練組(簡稱綜合組),最后2個班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不施加專門的訓練,按照正常生活方式上課和作息,以自己意愿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研究時間為2012年2月13日至2012年6月1日,共16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法
在中國知網以關鍵字為中跑等關鍵字進行搜索,下載權威(核心科技期刊)的科研論文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
1.2.2 訓練計劃
耐力組的訓練計劃主要以持續訓練進行“循序漸進”的進行耐力訓練,逐漸過渡到亞極量強度的間歇訓練,最后階段實行多組的“全程測試”式的訓練。而綜合組主要以速讀訓練或速度耐力訓練為主,結合力量、柔韌、靈敏、協調和有氧耐力訓練。訓練計劃大體如表1所示。
1.2.3 心理激勵法
中跑是一項非常艱苦的運動項目,在進行運動訓練時,采用正面鼓勵和激勵的方法,對學生進行運動訓練心理干預,培養頑強的精神意志。
1.2.4 作息制度與營養補充
耐力組和綜合組必須每晚在11點前休息,運動后及時補糖(以單糖和寡聚糖為主),以加快疲勞的回復。
1.2.5 數據采集
在正式訓練前,三個組別的學生均進行4天的中等強度的耐力適應性訓練(心率控制為130次/min~145次/min),然后第5天按考試要求進行中跑測試,采集訓練前的中跑成績。在16周訓練結束后,再對三組學生進行按考試要求的中跑測試,采集訓練后的中跑成績。
1.2.6 數理統計法
利用Excel軟件的數據分析功能,對所采集的數據進行方差檢驗和t-檢驗(見表1)。
2 研究結果
2.1 訓練前的成績對比
對三組學生在訓練前中跑成績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訓練前的中跑測試成績不管是男子的1000m還是女子的800m,通過方差檢驗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訓練結束后三組前后成績的對比
經過16周的訓練后,分別測試三組的中跑成績,測試結果和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男子1000m成績測試中,對照組的成績雖有所提高,但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耐力組和綜合組的成績提高均具有顯著性意義,特別是綜合組的成績具有非常顯著性提高(p<0.01)。在女子800m測試中,對照組成績沒有顯著性提高(p>0.05),其余兩組成績提高均具有顯著性意義,t檢驗的概率分別為p<0.05和p<0.01。此外,對男子1000m和女子800m耐力組和綜合組的訓練后成績進行t檢驗,綜合組的成績均比耐力組有顯著性提高(p<0.05)。
3 分析與討論
對照組成績稍有提高,但成績提高沒有顯著性意義。這是因為沒有系統的訓練,成績提高緩慢,但由于初二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各項身體素質也會對時間而有所增長。
許多中學體育教師認為中跑是有氧耐力項目,因此,要想提高中跑成績,必須強化有氧訓練。通過本研究揭示了中跑是有氧耐力項目的認識是不全面的。雖然通過系統的有氧耐力訓練,耐力組成績也有所提高,但是提高不如以“速度耐力”訓練為主的綜合組。因為中跑的供能方式是無氧代謝供能為主,無氧供能占70%以上,但對有氧代謝供能要求也不低。因為,有氧代謝供能差,則較早動用了無氧代謝功能,產生大量的乳酸,而乳酸是導致疲勞的重要因素,為了緩解疲勞,必須要求降低運動強度,否則運動終止。另外,由于經常進行速度耐力訓練,改善了運動員的無氧酵解的功能,并使運動員適應高乳酸狀態下繼續運動,提高運動員的耐受乳酸能力。
4 結論
經過16周(約一個學期)的訓練,耐力組和綜合組的成績均有顯著性提高,但以綜合組訓練效果更優。揭示了以“速度耐力”為主訓練方法的合理性,可以大幅度提高普通學生中跑的運動能力。如果從初二第一學期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科學訓練,經過兩個學期的訓練,將更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鐘運健,劉宇,魏書濤,等.優秀短跑運動員途中跑時下肢關節力矩及肌群功率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1,30(1):26-31.
[2] 任占兵.中跑運動員跑步經濟性與運動成績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2):26-31.
[3] 李建國,李建濤.田徑中跑項目運動員核心競技能力結構與評價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3):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