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娥
一、目前中職生源問題
目前,有部分普通(私立)高中存在亂發招生廣告,擅自提前招生,或采取減免學費,補助生活費,獎勵招生人員等不正當手段搶拉生源的現象。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中職教育,損害了教育形象,反映出有些地方對發展中職教育的認識還有待提高,中職教育發展還不夠平衡,中職教育的運行機制、辦學模式、人才培養規模及質量等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中職招生難、生源差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二、中職學生學業水平評價
要解決中職招生難的問題,學校就要配合課程改革調整一系列教學策略,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切實對中職學生學業水平評價進行改革,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中職學校的社會公信力。
(一)學業的內涵
學業一般是指學習的質量及成效,有的國家稱為“學習成就”。它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如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一般性發展目標是融合在學科學習目標中實現的。那么一般的書面考試的分數能夠說明學生的學業水平嗎?答案不是完全肯定的。
(二)對分數的正確認識
在教學中教師不可完全忽視分數,因為書面考試的分數能說明考生應對類似考試的水平。現實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所有經過大量訓練的學生都會在相當程度上提高自己的考試成績,可幾乎所有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參加相應考試的成績大幅度下降。相關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如國際上的名牌大學在招生時也很少采用僅僅憑借一張試卷的成績來決定是否錄取學生的做法。因此,我們必須對“分數”有客觀的認識。分數只是對學生某一階段學習結果的一種量化的證明而已,它是“現代性”的,而不是“歷史性”的。從分數中既不能完全判定學生學習的質量和狀態,也不能完全說明學生的過去,更不能完全預見學生的將來,分數并不等于能力。所以,我們在評價學生學業水平時不完全廢棄書面考試,但也不能唯此獨尊,我們要建立一種全面的學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三)中職學生的學業水平評價體系
新課改轉變觀念是前提,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是核心,建立新的評價制度是關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目的。學業評價應突出在五個方面:一是學習生活的幸福感是否提高了;二是看是否掌握了相應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態度;三是看是否學會了與人溝通、交流及自我調適;四是是否學到了生存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須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五是學生潛能是否得到較好的發展。因此,筆者建議對中職學生學業評價應切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評價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三個面向”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充分發揮學業評價的導向功能,使之有利于學業質量的不斷提高,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評價的依據。中職人才素質構成要素,是中職教育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也是中職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根據培養目標,中職人才素質構成要素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思想政治素質要素。表現為熱愛祖國,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有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概念;有不斷追求知識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2)知識素質要求。包含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科學文化知識是接受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能力的基礎,專業技術知識是從事專業工作,發展專業技術能力的基石,也是知識再生與遷移的始發點。對于中職教育知識的傳授以符合技術現狀,滿足崗位所需,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為原則,以實現訓練技能、培養和提高素質為最終目標。(3)能力素質要求。表現為專業技術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活動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專業技術和組織管理能力是從事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是生存于社會的必備能力;自學和創新能力是中職人才在崗位工作中發揮最大潛能所必須的能力。(4)身心素質要求。表現為健康的體魄和心理。具有良好的技能,才能勝任崗位工作;具有穩定的心理素質,才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難,經受失敗,不斷進取。(5)勞動素質要求。中職學生通過勞動素質教育,了解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本領,使他們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做好將來從事艱苦工作的條件準備。
3.評價的方法。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采取開放性的評價方法,而不僅僅將考試作為驗證學生發展證據的唯一手段,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全面表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改變紙筆測驗是考試的唯一手段,應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對象等,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如分項的能力測試和不同水平試卷(A、B、C)的測試,加強對學生各種能力和各類素質的考察。改變過分注重分數,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應對考試結果做出分析說明和建議,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促進學生發展。
三、中職學生學業評價效果
科學化的評價方法是確保對學生學業評價的客觀性,全面和準確反映學生學業水平的基本保障。實踐證明學業水平考試比以前的考試更為科學合理,更加人性化。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絕對不是用來控制學生行為的“權杖”,而是改善學生學習的“點石成金”的“魔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往“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契合新課改的要求。引入學分制動態管理機制,評價標準更加多元化;評價方式采取等級制而非百分制,可以淡化“分數至上”的觀念;跳出分數的囚籠、打破甄別的怪圈,建立全面的評價體系,更加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方式減輕了學生負擔和心理壓力,讓那些所謂的“后進生”也有機會成為優秀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自信心,促進學生發展,減輕了學生的壓力。
綜上所述,要改變中職學校生源差的問題,就要提高教學質量,而這不僅僅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評價手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評價體系的變革。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