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軍
摘要: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和封建政府的統治息息相關。每個時代封建統治者采取的措施又不盡相同,但是作為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又與其他兩種形式相互作用。
關鍵詞:封建社會;土地制度;探究
“經濟是最大的政治”。從歷史的角度看,經濟狀況的好壞,是一個朝代或政權興衰的晴雨表。經濟史一直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點和熱點。在高中歷史新教材經濟史模塊的授課過程中我們會涉及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在講解時有些枯燥,學生聽著也有些晦澀難懂。筆者在翻看了大量相關書籍和原始文獻后,稍作整理,相信對以后的教學會有很大幫助。
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存在有三種形式: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即國有土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歷代封建政府和皇帝都直接掌握著一部分土地。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等。國家占有大量的土地,一方面為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提供了物質保障,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為鞏固國家政權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這是因為這種土地制度在封建王朝初期起著調整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的作用。但到了這些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封建政府無田可分的時候,階級矛盾不可調和,農民起義便風起云涌……如唐朝的“均田制”,王莽的“王田制”的失敗證明,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不適合存在于一個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在中后期,政府要實行這種土地制度,就必須剝奪地主(主要是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去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是大地主所必然強烈反對的,同時,期盼土地的農民又得不到土地。這樣,三者之間矛盾尖銳,這個王朝便該壽終正寢了。宋代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等,雖不似“王田制”那樣激烈,但實際上也是要限制大地主獲得更多的土地,保證個體農民的土地數量,這是注定要失敗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戰國確立。商鞅變法規定:廢井田,開阡陌,政府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允許自由買賣,標志著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這種制度是我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要土地制度,它是封建社會統治的經濟基礎。封建地主階級壟斷了絕大部分土地,造成自耕農的不穩定性。這種土地制度曾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但自給自足的特點卻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后。從根本上看,封建政府是要全力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這樣,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地主占有的土地都會越來越多,這便是土地兼并。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會出現土地兼并,而面對這種問題,封建王朝采取的態度一貫是抑制兼并,因為不抑制土地兼并,會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地主會千方百計地隱瞞所兼并的土地,將賦稅負擔轉嫁到佃農身上,這樣階級矛盾就會激化,農民就要揭竿而起。但抑地兼并,連地主都要“造反”,造成大地主和封建國家之間的矛盾很尖銳。但是到了宋代,卻一改之前的土地政策,轉而“不抑兼并”。不過封建王朝政府也很糾結,在抑與不抑之間輪番用藥,同時也加劇了王朝危機。
封建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即個體農民的土地。這種土地形式雖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數眾多。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能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最主要基礎,所以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和扶植。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了由沒落貴族或是平民轉化而成的擁有私田的土地所有者,成為自耕農。由于自耕農擁有屬于自己的生產資料,不受地主的剝削,僅承擔政府的賦役負擔。農田產量越高,他們經濟上收益就越多。因此,他們在生產上有較高積極性,勞動時間亦可以靈活安排。但自耕農又是一個小生產者,經濟地位極不穩定,稍遇天災人禍,即有破產可能。在地主的頻繁土地兼并下,自耕農也極可能破產淪為田農。歷代封建政府從保證政府財政收入和維護政權長治久安的角度考慮,也會采取多種措施維護和發展小農經濟。例如,在許多王朝如漢代,明清政權初建時采取的“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由于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保持了大量的自耕農,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社會秩序的長期安定以及對科技文化的繁榮。尤其到明中后期以后,有一部分自耕農,開始雇工經營,發展商業性農業。因此,農業資本主義萌芽能較早、較易地從這里發生發展起來。
曾經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這三種土地形式之間的關系,在封建社會,地主私有制和個體農民私有制就像是一個人的兩條腿。不過,“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條腿一開始就營養不良,患有先天性的“小兒麻痹”,需要“國家土地所有制”這個拐杖去幫扶,才能與“地主私有”這條腿平衡而支撐成一個“人”即一個穩固的封建王朝。但是,“土地兼并”這一“頑疾”會使“地主土地所有制”這條腿越來越粗,而使另外一條腿“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越來越細,最后使“封建王朝”覆滅。總之,封建社會存在的三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各有特點,相互作用。封建政府也很難從中調和三者之間的矛盾。要想穩定其統治階級——地主的經濟地位,就必然會損害到部分自耕農和國家的利益,結果導致大地主勢壯,國家根基不穩,矛盾激化,王朝覆滅。有一種出路可以使封建政權長治久安:保留大量的國有土地,并確保自耕農長期大量存在,以保留這樣一個群體即一個人數眾多的個體農民階級為國家服務,對起破壞作用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要加以控制;同時治理國家離不開地主階級,尤其是地主階級中的精英分子。但是,對地主階級既要依靠,又要限制,對統治者來說這是一個難題。因而每一個朝代都無法避免從興盛走向衰敗的命運。中國的封建社會,就這樣循環更替,走過了兩千多年。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