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艷
【內容摘要】學科滲透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無論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還是所占用的課時數來看,語文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研究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能,而且極其必要。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滲透 教學觀念
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學習、生活、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現代中小學生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報紙上看到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案例,對中小學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必然性和緊迫性大家也都深有感觸。
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中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水平,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動。文以載道,道寓于文。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無論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還是所占的課時數來看,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
有人說“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學科因其與生俱來的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及容易創設符合學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教學環境等特點,使得語文教學在教書和育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聯系,語文課堂教學因而也就自然可以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
(一)語文學科與生俱來的思想性,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產生較大的影響
語文屬于社會科學范疇,與生俱來就有其強烈的思想性。“語文科學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占很大比重。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諦,贊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它們往往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中外古今優秀文學作品,了解作品中再現的社會生活和塑造的各類典型形象,識別真、善、美和假、丑、惡,從而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一個有較高文學索養和良好思想素質的優秀人才。
(二)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有助于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其他學科的教材只能選與本學科有關的內容,而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卻可以選講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種知識的文章。從目前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內容所涉及的范圍來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觀宇宙,小到微觀粒子,幾乎無所不包。因而,一部語文教材,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小百科全書。根據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原理,人們對任何作品的理解都是一個理解語言和理解內容相統一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這些作品,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同時對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人生、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對充實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素質,包括心理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語文學科還容易創設符合學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教學環境
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多種方式。我們可以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向學生推薦好詞好句,陶冶他們的情操,開闊他們的胸襟;可以利用課外閱讀,讓學生了解各方面的知識,增加他們的閱歷,讓他們能從容應對生活的難題;可以對某一篇課文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文章深層的內涵,讓他們有所感、有所悟;還可以利用命題作文,讓學生對生活現象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來體驗、感受生活的艱辛,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等等。可以說,語文教學可以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語文教學課堂完全可以成為學生的另一個心理健康教育課堂。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是一種隱性教育,對學生學習具有潛在影響,和諧合作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學科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
1.積極營造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的關鍵。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要使課堂氣氛和諧寬松,教師要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教師應努力營造活躍的學習氣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那種積極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這種情感交流中,學生表現出對教師充滿期望和信任感,就較容易把這種潛在的情感意識轉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內容上,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情緒,產生一種自覺進取的健康心態,個性品質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2.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在理性和情緒上的動態人際關系過程。在學校環境中,影響學習適應與進步的因素中,沒有比師生關系更重要的了。合理的新型師生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和諧的。這是指師生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核心,有了“愛”,師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將會置換成“我們”,從而使師生心靈溝通,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其次是合作的。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的作用在于“你不會學習,我來指導你學習;你不愿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再次是互動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潛在的心理教育內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就會發現語文課本處處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首先可以鍛煉堅定的意志。意志,是有意識地支配、調節行動,通過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對個體的學習、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剖析文章中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其次可以培養活躍的思維。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啟迪學生,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深悟文字所蘊內涵,在具體的智力活動中漸漸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再次可以陶冶積極的情感。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其情緒狀態帶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的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最后還可以練就自我心理修養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滲透不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賴于相應心理知識的掌握,更需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修養能力。這樣,個體才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保證心理健康,發揮心理潛能。因而,語文教學中,還應注意結合教材與教學,提高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的能力。比如調控情緒、自塑性格、主動磨練意志等等。
(三)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1.讓學生學會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當今時代,任何人單槍匹馬、孤身作戰都很難成功,要靠群體的智慧,聯合攻關方能取勝。這就要求未來的人才要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合作。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利于目標分享,信任與責任感等方面的社會學習,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
2.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以激發較高的水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讓學生學會感動,完善性格特征。當今的在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為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養成了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學中,要使學生關注他人的情感體驗,能為一些偉大的感情而感動。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一)把握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學教育的區別
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文化概念,是從文化心理結構的精神本質這個角度去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它與心理學中的性格、情緒、愉悅、美感諸因素相關,但又比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全面,它更看重的是人格與情感的熏陶,審美的培養,所以它是綜合性的學科教育。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去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話,它的主要特點是:整體性、熏陶性和審美性。整體性表現在:語文知識的體系看似分為基礎知識、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這么幾塊,實質上這些知識都具有前后連貫性、系統性,知識的串聯就整合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同樣知識體系中所蘊涵的心理健康因素也能整合為一個整體;熏陶性分為思想上的熏陶和藝術上的熏陶。語文教材很多內容都含有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內容形態,從而達到完善學生心理結構的目的;審美性則表現為:讀課文,欣賞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高尚的情感,或事件所蘊含的深刻意義,甚至是悲傷的東西,它都能給人一種美的愉悅、美的享受。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說教,不是圖解,而是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減輕學生心理負擔,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心理健康教育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轉變語文課堂教學觀念,讓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之間的一種交流、一種對話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的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就本質而言,教與學并不是只在于教師與學生的活動,而是一個交往、對話的過程,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的過程。因此,在語文課堂中,特別是要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時,教師要把學生和自己的地位放平等,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交流與對話,即使我們自認為“應該”讓學生具備“高尚的情操”、“堅強的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蘊”、“高雅的審美情趣”,也不能夠通過“灌輸”來教育,不能擺出一付居高臨下的姿態。必須充分意識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辨證關系。應該把學生當作主角來看待,必須學會啟發學生,讓學生去分析課文,感悟課文,甚至有時“故作不知”,讓學生在答問中展現自己,在討論中豐富自己,在比較中相信自己。我們要實現教學觀念的轉變,即讓課堂由教師的絕對權威走向交往與對話的時代。這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平等、理解和尊重,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三)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愛好、人的能力是有差異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文章、文學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試圖使多元的一元化,使豐富多彩變成單純一律,那就會產生荒謬異化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專門研究學生的心理,針對“上等生”的“求勝”心理,“中等生”的“隨便”心理,“后進生”的“破罐子破摔”心理,進行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 荊其誠、林仲賢.《教育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2]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姚本先.《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華東出版社.
[4] 黃忠敬.《走向交往與對話的時代》,內蒙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松縣趾鳳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