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強
摘 要:初中階段學生的作文基礎尤為重要,可以從勤背、勤練、勤改三方面來提高。
關鍵詞:初中生;作文;思考
初中階段處于小學與高中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所以打好初中階段學生的作文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夯實初中生的作文基礎。
一、勤背
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正如孫洙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詞、句之“米”組成的。要使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足夠的后備詞句來供選擇,這就要記要背,尤其對于生活體驗少,認知水平低的初中生來說背誦他人的“米”,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比如,鳥的動作,小時作文只需一個“飛”字,就全部解決。后來背的詩多了,腦子里記下許多,如,鶯歌燕舞、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鷹穿柳浪、白鶴亮翅、大鵬展翅、燕穿雀躍等,以后再遇到寫鳥時,就很少以一個“飛”字搪塞了。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能進一步創新。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詩詞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
有時候,學生習作時并不是難于無話可說,而是難于腦子里想不出恰當的詞,不會說、不知道怎么說。所以只有學生腦子里的“米”多了,在做“炊”時才能讓思想的野馬在紙張上自由地馳騁。
二、勤練
針對學生無話可說、懶于動筆的狀況,我們就要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感觸較深的話題來寫,要讓學生樂于動筆。可以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將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這必將大大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的:“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由于課業壓力重,初中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少,每天接觸新素材較少,可以換個角度,讓學生對“美文”作出鑒賞,寫“美文”的優點在哪里,有什么缺點,并且量化規定每周寫的篇幅,但切忌數量過多,使學生產生厭寫的心理。
三、勤改
作文批改的方法可謂多種多樣、不一而足。有人主張精批細改,有人主張粗批略改,還有人主張教師改和學生改相結合……
但是,往往學生對教師的圈、點、批、劃無動于衷,只關心分數與評價。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呢?我的做法是:先進行切實有效的批改,然后讓學生寫“作文后記”。每次寫完“后記”,教師可要求學生只談一兩個問題,篇幅不要太長,要有重點,甚至對重點段落進行重寫。讓學生既可以談講評后的收獲,對講評的意見,又可以闡述自己的寫作意圖,介紹立意選材、謀篇布局、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全面評價,談成功的經驗或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堅持寫“作文后記”,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評價作文的能力和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寫作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