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明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化學課堂提問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教師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主要途徑,同時有利于及時獲得反饋信息、調整教學節奏,對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出現課堂提問問法不當,質量不高的情況。
1.模糊型。教師提出的問題目的不明確、沒有層次性或漫無邊際,學生沒法回答。如“酸的化學性質”復習課時,提問:“鹽酸是一種怎樣的物質?”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回答鹽酸由氯化氫和水組成,有的回答濃鹽酸有揮發性,有的回答鹽酸有酸性……許多回答不是教師的預期答案,課堂也比較混亂。
2.齊答型。有些教師喜歡設計一些讓學生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好讓學生齊聲回答,如提問:“氫氧化鈉呈堿性對不對?”學生齊答:“對!”“氫氧化鈉能使紫色石蕊變藍色嗎?”學生齊答:“能!”“氫氧化鈉屬于堿,那么什么是堿?”學生又一起回答,課堂氣氛貌似很熱烈。如果大量使用此類提問,既不利于拓展學生思維,也掩蓋了許多學生沒有回答、“鸚鵡學舌”“濫竽充數”等不良現象,教師無法得到真實、準確的反饋。
3.定向型。有些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經常提問個別基礎好、反應快的優秀生,很少提問中下層學生。比如“金屬的化學性質”復習課上,上課伊始教師就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金屬有哪些化學性質呢?”全班思考一段時間后就點幾個成績好的學生回答。顯然,這種綜合性的問題只適合優秀生,對于中下程度的學生而言就太難了。優秀生回答得多,中下程度學生回答得少,久而久之,優秀生越學越有趣,學習效果越來越好,中下生越學越沒勁,慢慢成為化學課堂上的“旁聽生”,學生就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那么,如何優化化學課堂提問呢?
一、課堂提問要科學有效
教師在深入鉆研化學教材和考試大綱的同時,要研究提問的目的,使每一次提問都有意義。要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和學生的興趣點精心地設計問題,巧妙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設計的提問不能犯學術性和知識性錯誤,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應把問題設計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由易到難,問題之間層層遞進,不斷深化,使學生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
例如,學習“堿的化學性質”時,要解決一個問題:氫氧化鈉溶液中哪種粒子能使酚酞變紅?
我是這樣引導的:
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哪幾種粒子?蒸餾水中含有什么粒子?往蒸餾水中滴加酚酞試液,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氯化鈉溶液中含有哪幾種粒子?往氯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往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有什么現象?通過以上實驗,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只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將難點分解成一系列小問題,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就能使學生搭建起思維的階梯,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
課堂提問要求能使全體學生都參與思考,不應該只針對少數優等生,而要使全體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對優等生要提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如理解性的、發散性的、綜合性的問題,激勵其鉆研。對中等生宜以一般性問題為主,以幫助他們掌握、鞏固知識,提高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情緒。而對后進生提問宜問一些淺顯的問題,如簡單判斷性的、敘述性的、比較直觀的問題,并設法創造條件啟發他們思考,使他們在成功中迸發思維的激情。
在班級中,中等生占大多數,因此,課堂提問要以中上等學生的水平為主,使中等生經過思考后能回答出來。為了適合優等生和后進生的需要,教師可以將某些問題作一些深化,將某些問題分出層次來提問。
例如,學生在默寫方程式時,經常將水電解和過氧化氫分解的方程式寫錯。當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
1.水和過氧化氫的化學式怎樣書寫?它們分別由什么元素組成?(學困生回答)
2.水分解和過氧化氫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怎么書寫?這兩個反應分別有什么用途?(中等生和中上生回答)
3.現有兩瓶無色液體,分別是水和過氧化氫溶液,你能設計實驗將它們鑒別出來嗎?(優等生回答)
通過解答這些問題,學生對這兩個方程式有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基本沒有再出現混淆生成物的情況了。
三、課堂提問方式可靈活多變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提問也是這樣。它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其效果也是各有千秋。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恰當有效的提問方式。
1.順向式提問。順著知識的脈絡和學生的思維過程設計問題。如學到“酸”時可以提問:鹽酸能與哪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這些物質和稀硫酸反應嗎?為什么能反應?酸為什么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等等。用這類問題來講解,讓學生找出答案,就是順向式提問。
2.逆向式提問。即逆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發生過程來提問,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如:氫氧化鈉為什么要密封保存?白磷為什么要保存在水中?
3.關鍵詞提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也可以使用各種關鍵詞來提問,常見的有:
用“假如”提問。如學習滅火的原理時,提問:假如你家里沙發著了火,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依據的是什么滅火原理?
用“舉例說明”提問。如:二氧化碳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你能舉例說明嗎?
用“比較異同”提問。如:碳、氫氣、一氧化碳都有還原性,他們還原氧化銅的裝置有何異同?
用“代替”提問。如學習了證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實驗后,提問:可以用木炭代替紅磷進行這個實驗嗎?為什么?
用“可能”來提問。如學習了鹽酸可以除去鐵銹這一知識點后,提問:把一根表面生銹的鐵釘長時間浸在鹽酸中,可能會有什么變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除銹時的注意事項。
通過“猜想”來提問。在證據不充足的情況下,讓學生盡可能地放開思路,對有關的情況進行一定的試探性的估計和設想,從而為進一步的思考問題開辟道路。如:碳粉和氧化銅反應一段時間后有固體剩余,提問:剩余固體的成分是什么?可以提出幾種猜想?再做實驗驗證,對錯誤猜想進行排除,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需要注意的是,猜想并不是盲目、毫無根據地亂猜亂想,而是要根據現有的知識經驗或理論來進行。如上述案例中,猜想該固體是鐵粉或二氧化錳即是錯誤的,因為它們不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總之,在當前新課標的要求下,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好,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就必須在“問”上下足功夫。備課時,要把握幾點:為什么要提問?提問什么問題?在什么時候提問?提問什么層次的學生?用什么方式提問?只要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