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摘 要:作業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無論從設計、布置、批改與反饋,都是對“教”的反饋、對“學”的檢驗,是學生學習的延續,是提高能力、提升素質的途徑。從改變傳統作業枯燥、乏味、機械的操作模式入手,從彈性作業少重復、“自助”作業多選擇、聽說讀寫寓比賽、聽錄作業重拓展、走向生活融體驗等五種策略入手,探索語文學科教學新途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作業中享受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習的興趣及效率。
關鍵詞:作業設計;個性;興趣;多樣化
一、彈性作業少重復
如,“聽寫”“看拼音寫漢字”“按課文內容填空”等作業的布置更多地指向知識的消化、鞏固和運用,作業內容主要指向拼音、字、詞、句等知識點。這樣的作業對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學生掌握程度的不同,注重形式上的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減少重復勞動的時間,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又如,對詞語的積累,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一般的生詞,第一次先抄4遍,按照遺忘曲線的規律,一天后、一周后、一月后聽寫正確率分別達到95%、90%、80%以上就是最佳抄寫遍數,達不到則不斷提高遍數,連續3次以上達到指標的,則可以減少抄寫遍數。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學生就會找到最合理的抄寫遍數,雖然從0~6遍不等,但由于是學生自己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所以大都樂于接受。
二、“自助”作業多選擇
當我們面對全體學生的同時,更要考慮到每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分層練習,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程度的作業,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因此各種有情趣、形式多樣的“自助餐”式作業就更受學生的歡迎。
如,在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我們就設計了以下幾項作業供學生選擇:
1.背誦、默寫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2.《飲湖上初晴后雨》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發揮想象寫一段話。
3.學習作者蘇軾的另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感受西湖“雨亦奇”的美景,寫出自己的感受。
這三項作業的難度依次提高,分別適用于不同層面學生的發展需要。
三、聽說讀寫寓比賽
語文作業不是純粹的抄寫與練習,將語文的能力寓于各類活動中,使學生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整合起來學習,讓學生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學習語文,那么獲得的成果將事半功倍。
1.書寫比賽。抄與單元及課文重點有關的內容,經過近兩個月的書寫練習之后,進行比賽。
2.成語大串聯。每天早上的誦讀時間內讓學生記憶,以班級為單位,在年級組中進行比賽。
3.“我是小詩人”誦讀大賽。確定主題,搜集古詩,自我背誦,并根據古詩的意境,配上合適的音樂和背景。通過班級選拔,每班推選出一名學生參與全校性的評比活動。
4.“我愛我的祖國”美文朗誦比賽。
5.每學期一次的“閱讀考級”活動。按照學校規定的書目,做好摘抄和讀后感,自我申報等級,參與全校考級活動,達到要求以后發給相應的等級證書。
6.“展開書的翅膀”讀書小報大展評。這類作業將語文與音樂、美術結合在一起,成為學生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學生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再也沒有厭倦的心理。
四、聽錄作業重拓展
對語文教學來說,讀與背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借助錄音機這一媒體,把朗讀換作錄音,形式上有了變化,學生的興趣也會更濃。
1.做個小小播音員。學生選擇課文,回家字正腔圓地讀一讀,并且錄制下來,早上和午休時間播放給同學聽。
2.復述故事長見識。每個月把自己看到的最感人的文章、最讓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故事、想推薦給同學的一本書的主要內容等,都可以錄下來,交給老師,在每一節課前分別播放。
3.配樂朗誦更有情。對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可以為其選配樂曲,舉行一次配樂朗讀比賽,看看誰選的曲子最恰當,誰的朗讀最動聽。這樣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
五、走向生活融體驗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的實踐。我們可以根據有些課文獨特的語言內容,拓展其外延,讓學生將作業有機地融入生活中去、實踐體驗中去,開展一些調查研究、訪談查訪的活動,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綜合性能力。
我們要通過精心設計,讓作業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形式、多一些選擇,把作業與知識、技能和創新、智能開發相融合,使作業成為學生一種巨大的學習動力,成為一種師生共同進行學識交流、情感溝通、志趣相融、教學相長的發展過程,從而減少教學的無效勞動,減輕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09-01.
[2]劉春生.作業的革命[J].人民教育,2002(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