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蔚
摘 要:朗讀訓練是一門藝術,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必須科學地指導朗讀,優化朗讀訓練的過程,竭盡所能讓學生多讀、樂讀、善讀,讀出樂趣,讀出味道。在朗讀體驗中,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關鍵詞:朗讀訓練;對策;樂趣
朗,聲音清楚響亮;讀,看著文字,發出聲音。朗讀指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也是理解課文的手段之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書聲瑯瑯”更是一堂好語文課的重要標志。
如何優化朗讀訓練,讓孩子樂讀善讀,讀出味道,從而更好地學習語文?在課改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對策:
對策一:方法多變,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不變的真理,而興趣對于朗讀訓練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學生想讀、樂讀,才會用心去讀,才能讀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營造一種氛圍,在朗讀訓練時要用靈活多變的形式激活學生朗讀的欲望,從而讓學生樂于朗讀,自讀自悟,張揚個性,提高水平。
1.訓練方法多變,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創新,學生對你的套路了如指掌,課堂氣氛就會靜如止水、缺乏生氣。而教師稍動一下腦筋,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師常用“開火車”讀書這種訓練方法,只要注意在“火車頭”的選擇、“火車”行駛的方向、“軌道”的變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換常新,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如,指名讀這種訓練方法,除了教師指名這一種形式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告奮勇地站起來讀,還可以互相推薦、發出邀請等,讓學生感覺師生之間只是在交流而不是嚴肅地教與學。各種形式的讀配以新鮮趣味的訓練方法,能調動學生讀的欲望,強化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和學好語文的信心,在單位課堂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地獲得最佳的朗讀效果,從而形成言語能力和自身獨特的感受。
2.讀的形式多變,讀出學生個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一個思想、感情和感覺的世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的朗讀訓練形式要靈活多變,努力讓學生讀出個性。
(1)初讀時可采用較寬松的自讀形式,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讀的內容、速度、方法,能讀懂多少就讀懂多少,發現問題可以提問。
(2)通讀時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互讀,分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解決一些問題。
(3)品讀是品賞優美詞句、領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方式方法,激發表現欲望,讓學生有機會張揚個性,嘗到成功的自豪感。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品讀最后兩句話,學生跟著班里朗讀好的學生整齊劃一地讀著。“誰還有不同的讀法?”老師一給機會,學生的思維馬上被激活。不同的學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讀法。生1:“青蛙/為什么/沒參加?↑他/在洞里/睡著啦。”(小小聲,讀時用手掌托頭成思考狀,然后自己告訴大家,并用了“氣聲”來讀“睡著啦”,表現生怕吵醒小青蛙);生2:“青蛙/為什么沒參加?↑”(兩手一攤,小嘴一撅,好像很生氣)“他在洞里/睡著啦”(又變了一個聲音,好像另一只小動物回答問題);生3:“青蛙/為什么/沒參加?↑(頭扭向另一生,表示發問)另一生:“他/在洞里/睡著啦。”(手比睡覺樣兒)。
對策二:實踐先行,范讀引路
朗讀也是一項技能,凡技能,只看、只聽、只分析,不反復實踐是不能成就的。和學生談論文章哪兒重讀、哪兒停頓等,往往是耗時低效,擠占了寶貴的課堂朗讀練習的時間。朗讀訓練應讓學生多自讀、自悟、自賞,讀中領悟文意,讀中體驗文情。
例如,《灰雀》一課中,學生對這幾句話,不容易讀出味來:“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一定會飛回來!”于是,教師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請同學們來對著老師讀——現在老師是列寧,學生讀“一定會飛回來!”師搖頭,還說:“真的會飛回來?”學生馬上又著急地讀:“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這么一爭辯,悟出味兒來了,對文意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當然,朗讀訓練還需要教師精彩的范讀引路。袁曉峰專家指出:“錄音機不能代替教師的現場范讀。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課文的積極性,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們朗讀的技巧。”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融情于聲,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聲情并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學生在教師投入的范讀中深切感受課文中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遠遠好于空泛的談論技巧。
對策三:以點帶面,事半功倍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韻律性等特點,指導學生朗讀,如能善于向“性”而讀,會取得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尋找情意點,把握朗讀基調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需找準文章中作者的情意點來進行訓練。這樣既節約時間,又指導到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看錄像,看過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個字說出作者的感受,學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字。這樣文章的情意點便找了出來,這時,教師再告訴學生:文中的景物都蘊涵著作者的這份“悲”之情,接著讓學生讀,學生都能準確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調,讀出痛心之情。
2.把握形象點,指導學生析讀
課文的語言大多是準確、生動、鮮明的,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抓住一些關鍵性語句,把握個別用詞特別形象的句子進行訓練,讓學生既知曉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又能在朗讀中傳情達意。如“……林沖只好也從地上拿起一條棒來說:‘請教了。洪教頭恨不得一口吞了林沖,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沖向林沖……”這段話中,“只好”“吞了”“猛敲”“沖向”這組詞用得非常形象、準確,這里“只好”表明了林沖被迫應戰的謙讓精神,而“吞了”“猛敲”“沖向”則可以看出洪教頭的傲慢,心急氣盛。學生一旦抓住了這些重點詞練習朗讀,整個句子便讀得有聲有色。
3.緊扣韻律點,引導學生品讀
佳作中的許多語言具有動人的旋律,這種旋律由聲調的高低強弱,音頓的整齊勻稱和語句的輕重緩急等因素構成,它給人們抑揚多變、和諧悅耳的音韻美,這種感受必須通過吟誦品味才能接受,學生一旦抓住了這些韻律點,可以由此及彼地讀好全文。如“還有一些泉聲忽高忽低,忽緩忽急,忽清忽濁,忽揚忽抑,是泉水正在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這一段話音頓基本一致,排列整齊有序,讀起來朗朗上口,整齊勻稱的排列中又有參差,形成了抑揚、悅耳的節奏美。讀時,讓學生細細品味,慢慢吟誦,根據語句的內在韻律,抑揚頓挫地讀出這一部分。并以此為要旨,進而朗讀《鼎湖山聽泉》的其他段落。可謂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對策四: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會發現,低、中、高三個年級段,都對朗讀提出了具體要求:低年級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年級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高年級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粗略地看,這三個表述幾乎是一樣的,但仔細看,還是有細微差別的,低年級要求“學習用”,中年級要求:“用”,高年級要求:“能用”。這細微的差別,明確了不同的年級朗讀要求的不同,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循序漸進。
例如,低年級小朋友可以讀出《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活潑歡快,但他們不能讀出《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悲痛。教師在指導時要根據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規律,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總之,朗讀訓練是一門藝術,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必須科學地指導朗讀,優化朗讀訓練的過程,竭盡所能讓學生多讀、樂讀、善讀,讀出樂趣,讀出味道。在朗讀體驗中,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南.京華出版社,1996-03.
[2]宋欣橋.普通話朗讀訓練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04.
[3]楊惠君.小學語文誦讀教學藝術初探.小學教學參考,2011(21).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曾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