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宗林 時萍 胡鳳靈
摘 要:介紹了南農0686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適期適量播種,合理施肥,清溝理墑,及時防治病蟲草害,適時收獲等。
關鍵詞:南農0686;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6-40-01
南農0686系南京農業大學細胞研究所以MV964091為母本,寧麥9號為父本雜交選育出來的高產、優質、多抗、適應性廣的春性、中熟、中筋小麥新品種。于201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也是六安市稻茬麥主要種植品種之一。
1 產量表現
南農0686在2007-2008年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區域試驗中,平均單產455.1kg/667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5.5%;2008-2009年度續試平均單產420.6kg/667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3.5%;2009-2010年度進入生產試驗,平均單產404.2kg/667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8.0%。2011-2012年在六安市農科院稻茬麥新品種展示中表現良好,位居第一位。
2 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屬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10d左右,成熟期與對照揚麥158相當。幼苗直立,葉色濃綠,葉耳紫色,分蘗力中等,分蘗成穗率較高,株高85cm左右,株型較松散,葉片寬大,旗葉短窄, 穗層較整齊。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紅粒,籽粒半角質,均勻飽滿。有效穗數32萬~34萬穗/667m2,穗粒數40粒左右,千粒重40.5~43g。
2.2 品質 品質優良,2008年2009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分別測定混合樣2a平均籽粒容重達792.5g/L;硬度指數為70.8;蛋白質含量13.32%;面粉濕面筋含量26.7%;沉降值37.7mL;吸水率62.1%;穩定時間5.3min;最大抗延阻力368E.U;延伸性135mm;拉伸面積66.4cm2。
2.3 抗逆性 綜合抗性強。經接種抗病性鑒定:南農0686中抗白粉病、赤霉病2種小麥主要病害,中感紋枯病,高感條銹病、葉銹病。
3 高產栽培技術
3.1 適期適量播種 南農0686的適期播種期為10月20日至11月10日,最遲不超過11月20日。最佳播種期為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種量在適播期內大田生產機條播每667m2為10.0~12.5kg;撒播12.5~15kg。播期推遲播種量適當增加,推遲3d播量增加0.5kg/667m2;播期提前播種量減少,667m2提前3d播量減少0.5kg/667m2[1]。基本苗15萬~18萬/667m2,進入越冬期麥苗主莖5葉1心到6葉1心,單株2~3個分蘗,次生根4~6條,總莖蘗數45萬~55萬/667m2,葉色蔥綠,為小麥豐產打下良好基礎。
3.2 合理施肥、節氮增磷鉀 南農0686達500kg/667m2的產量指標,施純氮15~18kg/667m2,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鉀各7~9kg/667m2,氮磷鉀比例為2∶1∶1。掌握前期足肥促早發,后期控制氮肥的施肥原則。氮肥中基肥與追肥的比例為7:3,即基肥占70%,分蘗肥占15%,拔節孕穗肥占15%[2]。
3.3 清溝理墑、防御漬害 小麥拔節至孕穗期一般年份降水量開始增多,防御漬害尤為重要。在小麥拔節前應做好清溝理墑,對尚未開好排水溝的麥田要及時開好麥田三溝。冬前已開溝的麥田要及時清理疏通,確保麥田三溝配套,溝溝通暢,做到水有出路,雨止溝干,有效排水降漬,防止或減輕麥田漬害、澇害,為小麥生長創造適宜的土壤水分條件,促進根系生長,防止早衰,提高產量。
3.4 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抓住早春草小抗藥能力差的有利時機,及時進行雜草防除。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每667m2用6.9%精惡唑禾草靈40~60mL,或用10%精惡唑禾草靈乳油25mL在雜草3~5葉期對水40kg噴霧;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混生的麥田:每667m2用30%甲基二磺隆油懸浮劑20~30mL,或用50%高滲異丙隆可濕粉125g與小麥2~3葉期對40kg噴霧,或用48%麥草畏水劑25mL加50%異丙隆可濕粉125g與小麥3~5葉期對水40kg噴霧。
蚜蟲是小麥的主要蟲害,從苗期到成熟期都有發生。當百株蚜量苗期大于500頭、穗期大于800頭,并且小麥蚜蟲天敵單位數與蚜蟲數量比例小于1:320時要及時防治。
在小麥返青拔節期根據病害預測預報和田間發病情況,及時做好小麥紋枯病的防治[3]。當病株率達到15%~20%時,用20%井岡霉素(每667m2有效成分9g)或丙環唑乳油(每667m2有效成分9g)對水40kg在上午有露水時噴霧,使藥液流到基部。
小麥抽穗揚花后,“保根護葉”延長植株功能期,有效提高小麥千粒重,增加產量。“保根護葉”的關鍵是做好“一噴三防”,即防病、防蟲、放干熱風[4]。以防治赤霉病、麥蚜蟲為主的麥田,每667m2用52%多菌靈60mL或70%甲基硫菌靈100g,加3%啶蟲脒乳油25mL或10%吡蟲啉20g,再加磷酸二氫鉀100g噴霧;以防治葉枯病、穗蚜為主的麥田,每667m2用65%代森錳鋅150g或70%甲基托布津100g加10%吡蟲啉20g,再加磷酸二氫鉀100g噴霧。
3.5 適時收獲 人工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期,大型聯合收割機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參考文獻
[1]吳學建.小麥新品種漯麥8號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2).
[2]張宏生,魏春生,范志業,等.漯麥8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9(7).
[3]馬兆中,房春興.小麥新品種良星66高產栽培技術標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8).
[4]呂乃玲.關于小麥優質高產問題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3,31(4).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