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
小學語文教材中,神話故事所占篇目雖然并不多,但有別于其他體裁,內容具有豐富的人性美,語言準確,優美生動。神話類文體教學要尋求“語文味”,就要抓住其語文的“根”,品味獨特的語言“味”,點燃語文的生命“性”,豐富其人文情感之“脈”,接牢語文的“地氣”。
一、朗讀感悟,浸潤“英雄形象”
神話人物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每個神話故事里都有一個或幾個形象鮮明的人物,這些形象都是正義的化身。我們可以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讓“神”的力量轉化為英雄形象永駐學生心間。如《普羅米修斯》一課中“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想象普羅米修斯在說這番話的時候,表情是怎樣的?(堅定、剛毅、義無反顧的)教師引讀:在普羅米修斯被鷲鷹啄食肝臟,生不如死的時候,他堅定地對自己說——(學生讀);在普羅米修斯精神備受摧殘折磨的時候,他對狠心的宙斯說——(學生讀);當火神奉了宙斯之命前去勸降的時候,他斬釘截鐵地對火神說——(學生讀)——這里就是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在教師富有激情的引導和回環反復的朗讀中,學生的情感得到激蕩和升華,普羅米修斯寧折不彎的崇高品格和英雄形象就樹立在學生腦海中了。
二、感受“神奇”,培植想象力
神話最大的魅力是奇幻的想象,因此進入神話類文本的通道最簡捷最有效的也就是想象。通過想象進入文本,方能更好地領悟“神奇”。神話故事教學中,教師應再現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描述的空間,充分觸摸語言,通過角色情境,激活內隱的想象。如《夸父追日》一文中“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里。”老師引導學生體會夸父追日的神速,出示填空題讓學生展開想象:
夸父一提腿,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邁步,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奔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盡情地展開想象:“夸父一提腿,就越過一片森林。”“夸父一邁步,就把五座高山甩在身后了。”“夸父一奔跑,就像風馳電掣似的。”“夸父一騰躍,就越過了滔滔江河。”形象的描繪讓夸父顯得更神奇了!課堂上,教師抓住神話的特點,順應童心,讓文本充滿神奇的誘惑,讓想象展開神奇的翅膀,讓創造得到延展,讓靈性在兒童的語言里張揚。
三、品文悟法,習得“詩性”語言
郭沫若在《神話故事》一書中說:“神話是絕好的藝術品,是絕好的詩。”神話體裁的課文充滿魅力,一方面是因為神奇的想象,另一方面更是因為它特殊的敘述方式,也就是語言的“詩性”。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還要通過對語言的品析,引導學生關注神話是如何表達的。如一位老師執教《猴王出世》一課,十分注意挖掘課文獨特的語言現象,將內容的理解、語言的揣摩、情感的體驗,融合在一起,達到“在課文中走個來回”的效果。文中有一個經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教師引導學生:(1)你讀到了一只怎樣的石猴?寫在句子旁邊,做閱讀批注。(2)多讀幾遍,你發現這句話有什么特點?(3)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律,領略對偶句的精妙。(4)合作朗讀,讀出句子的節奏和韻律。教師引領著學生通過朗讀、想象、批注,體會到作者寫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反過來說,讀著這樣的語言,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自然而然就呈現在腦海中了。經典的傳世神話類文本,必然有著詩意的語言,必然是內容與語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讀神話類文本除了要教文章寫了什么,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品析作者是怎么寫的。
四、復述故事,培養概括能力
神話類文本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主要有賴于其口口相傳的特點。學生天生愛聽故事,愛講故事。教材中的幾篇文章課后都有“我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的練習。作為文學文本的神話故事,該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復述能力呢?應該要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如列小標題法、抓重點詞連貫法、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敘述法等,做到方法的指導在課內、結果的呈現在課內,久而久之學生的復述能力才會得到提高,課后“我來講講這個故事”的學習要求也才能得到落實。如何捷老師執教《普羅米修斯》一課時,先讓學生嘗試復述,然后由學生講述各自的復述方法,有的說采取段意+段意=主要情節的方法,有的說通過多練習達到目標——在學生共同分享不同的復述方法時,何老師向學生介紹一個方法——關鍵詞擴展。老師提供了五個關鍵詞“黑暗—火種—懲罰—痛苦—自由”,結合這五個關鍵詞,學生較好地復述故事的大致情節。這樣做,摒棄了教師的灌輸,充分尊重學生這一主體,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及時點撥方法,在運用中學習優化的方法。
五、仿創表達,實現讀寫融合
小語專家崔巒先生指出:“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細細品讀神話類文本,不難發現,神話故事想象豐富,但往往言雖盡而意未絕,文本中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如《女媧補天》課文中“女媧為了尋找五彩石,花了很長時間,找了幾天幾夜。”在這幾天幾夜中,女媧是怎么尋找的?遇到了哪些困難?《普羅米修斯》一課中人類在“沒火”和“有火”時人們截然不同的生活是怎樣的?——如果能找準、用好這些“空白點”,有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其想象思維能力,提升表達能力。如《盤古開天地》第四自然段描寫盤古倒下后身體發生了變化,這段文字極富想象力,充滿節奏感。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這段文字重新排列,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想象補白省略號的內容,并模仿創作:“他的(?搖?搖?搖?搖?搖?搖),變成了(?搖?搖?搖?搖?搖?搖)的(?搖?搖?搖?搖?搖?搖)。”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想象無窮,如:他的頭發,變成了嫩綠的柳枝;他的胡須,變成了金燦燦的絲線;他的牙齒,變成了堅硬的石頭;他的五指,變成了壯觀的五指山;他的鼻子,變成了大大的山洞;他的骨骼,變成了連綿不斷的山巒;他的經脈,化作了清澈的河流;他的頭顱,化作人類的智慧。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感受語言內涵,揣摩語言規律,習得語言技巧,提升語言質量,實現了用教材教語文,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六、拓展閱讀,鏈接廣博文學
教材這個“例子”所傳遞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們要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等語文實踐中去,在一個更廣闊的“大語文”背景下學語文。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中的“課文”為引子,帶動學生多閱讀其他類似的文章。《普羅米修斯》是學生在教材中接觸到的首篇希臘神話,學完課文后,可以布置“搜集各個民族的神話故事”,如《圣經神話》《希臘神話》《埃及神話》《印度神話》《少數民族神話》等。學了《哪吒鬧海》一課,可以讓學生課外閱讀《精衛填海》《八仙過海》《猴王出世》《神筆馬良》等故事。學了《嫦娥奔月》一課,可安排學生再讀《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故事。這樣可以讓學生受到更多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激發更高的閱讀熱情,進一步領略神話的魅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