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哲
[摘 要]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語文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教材中關注文本表達,凸顯文本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內在聯系,捕捉文本中的教學價值,找準語言的訓練點,讓學生反復模仿訓練,從而學有所得。
[關鍵詞]關注;文本;訓練
談到語言訓練,我們往往將其與機械重復、題海戰術劃上等號,認為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因此成為了語文教學的忌諱。面對這一現狀,需要我們靜靜思索,重新審視。
語言文字訓練,具體地說就是“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它不是單純地做練習,組詞、造句、填空等孤立地進行字詞句式的訓練,而是綜合地進行技能、智能訓練,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它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中品味感悟。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時,筆者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該篇文章以“歡樂”為主線,不管是題目還是具體的文本表達,都緊扣“歡樂”展開描寫;整篇課文語言生動,用詞準確,場面描寫獨具特色。針對文本特點,在教學預設中,教師以感悟“歡樂”之情為主線,注重訓練,引導學生在歡樂的情境中學習。努力通過對重點詞語的品析、表演,積累學生的詞匯量,體會本課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通過創設情景的口語交際訓練,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通過遷移拓展,注重詞語理解中學會遷移運用,積累基本表達方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動作演示,優化詞語教學
“這一天,人們提著桶,端著盆……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人人臉上笑開了花。”
這幾句話是全文的重點,教師找到的語文文字的訓練點是正確理解文中出現的一系列動詞,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動作的詞語:“提、端、滴、撒、灌、潑”,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和精妙。如“提”和“端”, “滴”和“撒”,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用動作演示,讓學生體會到,“提”和“端”符合生活實際;傣族人民要用“滴”才顯得細心、用心;花兒用“撒”才顯得均勻、虔誠;而“灌”和“潑”,更能反映出潑水場面的狂歡。隨著學生對一些重點詞句理解的加深,再通過表演和反復朗讀,文中描述的歡樂景象在他們的腦中逐漸明晰起來,“明晰”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就可以水到渠成。優化詞語教學,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色。
二、借助圖畫,扎實口語訓練
圖畫的直觀、形象,容易讓學生欣賞潑水的歡樂場面,從而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體會人們的歡樂心情。在情景共融中進行口語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到:“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蘇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插圖精美,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就充分利用了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以潑水現場的人自居,將清水潑向自己關愛的人,送出誠摯的祝福。 “看,圖上這些傣族人民潑得多開心呀,你希望成為圖上的誰?為什么?”從而進行句式訓練:我想把清水潑在( )身上,祝( )。在敘述的過程中他們都不知不覺地說出了清水的象征意義,理解了清水的獨特含義。同時,再次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借機提問:“爺爺過生日,你想送出什么祝福?”通過這樣的一個實踐活動,學生對幸福的理解變得更具體化。這一設置達到了語言訓練和情感延伸的雙重效果。
三、遷移拓展,積累表達方法
低年級語文教材以隨課文分散識字為主,體現了“識用結合”的基本思想。教學中,部分低年級語文教師在對教材的處理上出現偏差,主要表現為過于注重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會,忽視了識字寫字。
由文本中“互相潑水”的意思到 “互相說、互相聽”,再到“互相幫助”,在舉一反三中理解詞語“互相”的意思,并學會遷移運用,積累基本表達,這種學習詞語的基本方法對學生以后積累詞匯打下很好的基礎。
當然,不同文本的表達形式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樹立“用教材、教語文”的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文本中尋求語言教學的切入點,扎實進行語言訓練,引導學生主動學語言、用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