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瑛
[摘 要]“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預設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給足學生思考時間,教導學生反向思維,從而打造精彩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關鍵詞]課堂;生成;數學
一、精心預設——為了更好地生成
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必然影響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推進。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盡可能多地考慮到課堂上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從而留給整個預設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留給生成足夠的空間。
制定“圓柱的體積”一課教學方案,應考慮到學生可能已經知道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起碼要預設兩種教學方案:對計算公式未知的學生,該如何引導自主探索;對計算公式已知的學生,又將如何引導進一步確認并追溯公式的來源。同樣,當學生把圓柱轉化為近似的長方體后,由于視角不同,推導公式的過程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只有盡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因此教師要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做好預設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成。
二、給足時間——把握生成資源
教師要明確生成的意識,對于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向、關鍵環節和重點內容,能夠深入思考,對于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目標指向準確把握,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必要的時間。教師要意識到上課不僅僅是執行教案,而是對教案的再次創造;不僅要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且要注重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這些便要求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不能受制于課前的預設,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對教學設計進行有把握的調整、變更。
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小棒搭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有些小組搭很漂亮,可是有的小組搭出的長方體、正方體就是不像樣,還有的小組根本就沒有搭成。這就是一個新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提問:“為什么很多小組沒搭好呢?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展開了討論……原來,不能搭好長(正)方體的小組,他們課前準備的小棒只有23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組雖然準備了24根小棒,但是小棒的長短不一樣。在新的設計中,對于“搭不好長(正)方體”這一臨時生成的問題,教師沒有回避,而是通過“為什么”來分析原因,認識特征,營造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的形成,也是學生展示才華的過程,為學生留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施展創造才能的機會,使教學內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增加了學生的自信。
三、反向思維——點燃生成火花
有時學生并不順著教師預設的思路走,甚至與教師的預設背道而弛。面對這些“歧路”的資源,是把學生往預設的軌道上拉還是因勢利導、巧妙利用?課堂上的亮點,有時候就是源于學生這樣事前并不知道會怎樣發展的“動態生成”。
例如,教學“買鉛筆”有這樣一個片斷,出示幾道練習題:14-7,15-8,11-5,14-6,12-9,15-6。學生很快算出了結果,匯報自己的想法:“14-7,我先把14拆成10和4,10-7=3,3+4=7”“15-8,8=5+3,15-5=10,10-3=7”“從14里連續減去7個1等于7”“因為7+7=14,所以14-7=7……”
但有個學生算法不同:“15-8這道題,15=10+5,我先算8-5=3,再算10-3=7。”話剛說完,很多學生就叫開了:“老師,這樣不行!不能倒過來算!”的確,這種算法沒教過,有沒有根據呢?對于這堂課“生成”,教師把問題拋給了學生:“這種想法到底對不對?大家想弄明白嗎?”學生們都說想,通過實踐檢驗,把剩下的題目都用這種方法驗證了一遍。結果,用“倒著減”的方法,同樣可以算出正確答案。既然方法是正確的,依據是什么呢?接著教師可引領學生對這種算法的依據進行了探究,發現:8-5=3其實就是5-8不夠減,相差3,10-3=7其實就是從10里拿出3個補上,最后還剩7個。
在這個小片段中,課堂“生成”打亂了教師原有的教學“預設”,但是教師沒有武斷地給予否定,而是帶領學生經歷了一次思辯的歷程。雖然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是,教師將課堂的內涵進一步擴大,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打破了學生習慣思維,其意義卻遠大于算法本身。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