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星
[摘 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讓歷史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實現途徑有:活化教學,激發興趣;平等對話,交互反饋;整合目標,提高實效;靈活調控,實踐生成。只有充分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實現歷史有效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歷史;活化教學;平等對話;整合;有效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一切教學活動均服從于學生的發展和課堂效率的提高。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學生從中感受到的應該是快樂而不是痛苦,是升華而不是壓抑,是創造而不是束縛。
綜觀當前的歷史教學,大多數教師的教法仍延續了原有的風格,沉悶、枯燥的課堂氣氛,“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封閉的課堂結構,使歷史課堂學習仍是寂寥無趣,無法激起學生學之趣。學生在課堂中的生命創造和靈性仍得不到釋放,人們期待已久的歷史課堂教學應有的生機和活力仍遲遲得不到激發。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如何讓歷史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活化教學,激發興趣
教學過程必須有情感貫通,使學生感到興奮、幸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即上課生動有趣,化抽象為具體,善于運用幽默機智、深入淺出的教學語言和情境設置、契機創設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歷史課成為學生感興趣的一門學科。學生只有對歷史課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消除對該學習科目的厭倦和疲憊,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那么,我們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活化教學方法。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不能全由教師一人唱獨腳戲,應騰出一些時間留給學生表演。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可通過討論辯論法、學生授課法、知識競賽法、教材分析法等途徑,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課教學活動過程中來,給學生“有機會在其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充分發揮,并展露自己的才能”,同時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教學,多方面地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方法不僅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的探討和創造能力。“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要把書本上灰色的理論融入常青的生活中,最好是把枯燥的理論融入生動的情境教學中。利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可以把教學內容與生動的情景結合起來,把嚴肅的科學知識通過一個輕松的載體傳授給學生,從而誘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內在的學習動因。
譬如在學習必修一專題六《羅馬人的法律》一課時,可設計以下案例情境:
案例一:“羅莫洛是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他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的士兵的家人。但羅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因此被受傷或戰死的士兵的家人告上法庭。”請想一想,羅馬共和國初期的法官會怎么判呢?為什么?
案例二:“古羅馬大將愷撒進兵埃及,與美麗的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一見鐘情,兩人還有了一個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愷撒。當愷撒歸國執政之后,克麗奧佩特拉攜兒子赴羅馬與愷撒相會,并向羅馬法庭為自己和兒子申請羅馬籍。”請問按照公民法,法官會判給克麗奧佩特拉和她的兒子享有羅馬籍嗎?為什么?
課堂教學實驗表明 ,通過設計這些案例,讓學生以案說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可見以創設情境為中介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是一種強大的內驅力。所以,這就要求教師提供最佳的教學環境和活動場所,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最大興趣。德國哲學家、教育家赫巴特曾說過:“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
(二)活化教學手段。歷史課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難免影響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注意力方面的持續高度集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利用各種手段。譬如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道德行為與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化成一幅幅聲情并茂的生動畫面在課堂中展現,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情感、興趣、思維,促進學生道德自我發展,產生內化,形成良好的品質。這樣的多媒體教學,把聲音、形態、色彩、動作、表格等融為一體,化靜為動,化遠為近,以其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和新穎感活化教學內容,有利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極大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們接受教學信息。如學習一戰內容時,可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制作動態的“一戰前夕的歐洲形勢圖”和“一戰后的歐洲形勢圖”,在展示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兩圖進行比較,深入思考在地理空間位置上,各國的版圖發生了什么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豐富材料以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引入大量的實物,實物不僅能真實地反映歷史,同時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在歷史學習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如反映歷史變遷的圖片、票證、生產生活用品等等都可適當地引入課堂。
(三)活化教學內容。所謂活化教學內容是指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變動教學內容,以適應形勢及學生現實的需要。在實踐中發現,教科書的編訂很多地方有欠缺之處。有些內容的編排邏輯性不強,條理不清晰。譬如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五第二課“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第一目先講“海上馬車夫”荷蘭的內容,第二目講“英國的崛起”,第三目才講首先走上殖民擴張道路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時又重復講英國和荷蘭,不利學生有條理地學習。上課時可重新編排順序:按國別以及開展殖民活動的先后順序,先講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后講荷蘭、英國、法國的殖民活動,最后講相互間的殖民角逐。利用一些圖片以及資料,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樣學生學起來就很順暢并且也很有興趣。
二、平等對話,交互反饋
有效的課堂應強化主體的實踐與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生在課堂上不應該處在“被統治地位”,而應當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由,引導他們圍繞問題情境,參與課堂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如在學習選修四《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時,可選擇一則新聞:(投影中國地圖)最近,中國的東南海域風波不斷,引起了人們的關注。4月10日,菲律賓軍艦在黃巖島附近干擾正常作業的中國漁船而導致的中菲就黃巖島主權問題的對峙不斷升級。4月16日,日本東京都知事宣稱東京政府決定購買釣魚島,而截止5月2日日本民眾捐款總額超過945萬人民幣。黃巖島、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聽到這樣的消息,學生們的心情怎么樣?當時學生也比較關心黃巖島、釣魚島問題,這個問題一提出,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能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因此教師必須打破“教師萬能”及“唯我獨尊”的觀念,放棄權威性的發號施令,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只有在民主、自由無拘束的和諧氣氛中,學生方能夠自由地運用思維,自主地探索問題,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在主體性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其思維和觀點會有別于教師、教材,甚至表現出不易改變某些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想法,固執己見。這時教學活動就要體現民主性,面對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動之以情地鼓勵,觀點偏頗的要曉之以理地啟迪。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歷史問題時要依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史論結合,擺事實,講道理,和他們討論,疏通思路,促成其主體性的良性發展。
三、整合目標,提高實效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有機整合,體現了歷史新課程追求的價值和目標。絕大多數傳統課堂教學的目標是一種行為取向的目標,以對學習過程的控制為主,具有可預知性,這就忽視了作為主體的人的創造性行為的不可預知性;行為目標將整體分割成部分,把人的認知能力和價值觀、情感、審美情趣等文化素質割裂開。與之相對,我們所試圖構建的學習共同體,其目標是生成性的,它是學生、教師與學習情境通過交互作用自然引發生長而成的;學習目標并非僅局限于知識的構建上,更體現在學會學習的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上,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
(一)構建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有機統一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系統地傳授歷史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要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選擇一些歷史史料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析。有針對性地設計歷史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思考、討論,從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終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二)構建教學與過程、方法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各地許多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但勿庸諱言,當前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的現象還十分突出。有些教師把教學過程單純理解為對現有知識的傳授和積累。“以講為主”的“灌輸式”教學在課堂中仍為主要模式。這無疑是對學生智能的扼殺和對發展潛力的遏制,阻礙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的發展。而學生的思維一般是從對知識的質疑問難開始,即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收集、分析豐富的資料,在對歷史知識的感知中,產生“為什么”“是什么”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主地創設問題情境,由被動思維轉變為主動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啟動,并促發他們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維”已成為當代教學理論和實踐普遍重視的問題,這也是主體性教育的核心。只有讓學生“學會思維”,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是歷史有效教學的關鍵。
如在學習《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時,可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原因、措施、影響及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原因、經過和內外政策等。其次,引導學生探討這一課的內容,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德國和日本為什么會成為亞洲和歐洲的戰爭策源地?
2.比較德日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異同。
3.為什么美國沒有通過建立法西斯專政、發動對外侵略擴張來轉嫁經濟危機,而是通過“新政”緩和經濟危機?
一個會提出問題的人,善于尋找資料的人,往往能夠很快在主體過程中弄清問題的本質從而解決問題。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要提供豐富資料,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和進行問題的探究。
(三) 構建教學與培養學生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那么,如何有效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呢?首先,教師在課前就需做足功課,深入研究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譬如必修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可以制定如下:1.結合近代列強侵華的基本史實,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形成社會責任感,樹立為國家富強、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2.通過學習,培養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然后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利于“情感教學”的史料,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四、靈活調控,實踐生成
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充滿生機活力的過程,具有不可預計的特點。在教學中不能對教師每一句話、學生每一句答都精心安排,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應是開放式的,教師設計教學過程不必面面俱到。同時要敢于打破預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及時捕捉師生互動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結構,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
同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不應只局限于歷史課本,同樣,《歷史教師教學參考用書》也不能成為教學的拐杖,甚至是唯一的備課工具。優秀的歷史課,無論是講述,還是活動,只依靠“兩本書”是絕對不行的。還應充分利用廣泛蘊藏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歷史教育資源,如利用圖書館資料、歷史音像資料,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理解力。
如學習必修二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時,可組織學生分成服飾組、飲食組、禮儀組和建筑組,通過采訪年長者、閱讀書報、上網瀏覽有關信息等方式,收集能夠反映社會生活變遷的相關實物、圖片、文字等資料。然后各組通過時裝秀、圖片展、現場報道等形式進行展示、討論和交流。在實踐、體驗和探究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將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置于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之下思考,認識到這種變遷是必然的,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2004.
[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秦淑杰.新課改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方法初探.中外教育研究,2009,(6).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