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鵬
摘要:
從現代主義的發展過程,模特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模特作為一種急先鋒,它集中的反映著大眾的審美注意力和想象力。模特的角色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模特是當代生活方式的詮釋,甚至可能是啟動者,他們不僅代表服裝藝術,也代表社會對現實美的把握。他們又隨著設計風格的轉變來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審美,通過現在設計的的發展和社會背景,總結出模特的角色改變。
關鍵詞: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模特;角色;審美
在設計的發展歷程中,模特作為一種急先鋒,走在時代最前沿的一些人,表演不僅反映模特個人對美的感受,他們的魅力是屬于全世界的,集中的反映著大眾的審美注意力和想象力。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模特是當代生活方式的詮釋,甚至可能是啟動者,他們不僅代表服裝藝術,也代表社會對現實美的把握。他們又是怎樣隨著設計風格的轉變來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審美的呢?
1914年,第一場由真人表演的時裝秀在芝加哥舉行。在當時,時裝模特并不被看好,甚至被認為不是女性所應當從事的職業,大多數模特其實都是有商店推銷員、歌舞女郎和兼職演員來充當的。出生于瑞典的Lisa Fonssagrieves是當時最杰出的模特之一。她那令人過目不忘的美貌及優雅的舉止使得她一舉躋身超模的行列。并在二三十年代成為傳奇。20世紀50年代,隨著人們漸漸開始對現代主義設計的冷漠與千篇一律開始厭煩,人們開始探索新的設計風格和設計元素,在這一時期,帶有強烈個人風格和辨識度的Jean Patchett成了新的時代的寵兒,他是20世紀50年代初的頂級模特。她的標志就是她右眼上方的美人痣。她那蒼白、略施粉黛的臉盤,彎曲如鉤的眉毛,纖細的柔腰,以及空靈的表情勾勒出當時人們最為中意的美人。那時,模特每小時收入是25美元。20世紀70年代末,Cheryl Tiegs將美國加州女孩健康的小麥色帶入了時尚界。她為楔特們開拓出了許可銷魯的道路。1980~1989年,年僅14歲的Brooke Shields出現在《時尚》雜志成年版的封面上,把娃娃膾帶進了名模中。也引領了模特年輕化的潮流。20世紀80年代末,模特業界發生了重大的細分化變革。小型的模特經紀人公司著力于卓爾不群的特質模特開發,而大型公司則將旗下的模特按年齡、身高、樣貌分門別類。今天,模特行業已經成為了一個多元的、日進斗金的全球化行業。
如果要用一個標準來衡量21世紀最初十年人們的審美觀,那就是沒有標準。中性美、非主流、整形熱,她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
隨著設計的發展,模特的角色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他們不僅要能夠完全展示設計師的意圖,更要體現出一種審美,走在時代的前列去引領一個時期的潮流,模特越來越多的要求不僅是外表和身材的優秀,更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感覺和時尚敏銳,去淋漓盡致的表現任何需要表現的東西,去傳達一種審美,一種宣言。模特的角色和審美變化主要有一下幾點:
1.模特要求的改變。模特需要頭顱極其小,超長腿,肩寬,豐乳肥臀的形狀才可以入行。除了對于身材的嚴格要求以外,模特的選取更多的關注模特的內在和模特表現出來的氣質,個性化,特異性,還需要模特深刻理解要表達的東西,然后利用自身的條件和資源去詮釋作品的味道和屬性。高學歷模特已屢見不鮮。
2.模特地位的轉變。Linda Evangelista以那句出名的經典的拜金主義宣言聞名于世:“少于一萬美元一天,我們不起床(We dont wake up for less than $10,000 a day)。”這句話直接造就了超模的概念的誕生。除了在薪酬方面的轉變之外,模特的社會地位也已越來越高,模特已真正成為時尚最前沿的一群人,致使很多女孩子向往不已。
3.模特人群的轉變。當今主流的超級模特現狀還是以白人為主,而在以白人主宰的時尚世界里,一場秀中固定的一兩個黑人和亞洲人的名額永遠在向全世界不斷證明著白人的權勢。這當然有其歷史的原因,一些國際一線品牌大多為歐美所創造,隨著亞洲市場對于奢侈品牌的重要性日漸提升,亞洲面孔成為國際時尚產業中愈發重要的組成部分
4.模特年齡的轉變。“低齡”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有業內媒體做過統計,在眾多模特大賽的獲獎選手中,年齡不滿18歲的選手所占比例高得驚人,而在這些低齡選手之中,能夠成功簽約經紀公司的高達90%。
5.模特審美的改變。從標準的古典的傳統美人,到開始啟用身材平平的模特,有雀斑的模特,到門牙有縫的模特,模特的審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模特要盡量吸引大眾的眼光,以達到宣傳和向大眾傳播信息的目的,另一方面,大眾在看膩了一些標準美人之后的審美疲勞促使有個性有特點甚至有缺陷的模特產生,他們不但沒有使人厭煩,反而讓人們感到一種新鮮感,一些特點更能符合所要表達的東西,更容易被大眾印象深刻。
模特角色的轉變已讓模特在時尚界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線,模特的審美也在不斷的變化,帶給大眾一次次的視覺驚艷,睜大眼睛,共同期待模特的一次次轉變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四講.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2]朱存明.美的根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葉知秋.純粹美學的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5]龐薰琹.論藝術·設計·美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6]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
[7]梁梅.意大利設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8]李佩玲.和風賞花幕:日本設計美學的演繹.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