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麗平
摘 要:一個人,不論是少年還是成年,總會做成許多事情,其因除責任所屬外,更重要的是他對所事的向往、追求、探究和執著,這就是所謂的感“興趣”。試想,如果讓你去做一件與你毫不相干或從內心里你根本就不想做的事情,結果會怎樣?可能是接受時,你的條件萬千,滿足后方才去做;可能是起步不利,中途而廢。即使勉強做成也可能是一塌糊涂,得不償失。也有做得較好的,但也是極少數,那就當歸責任心了。不駁的事實證明,“感興趣”對一個人做事的成敗是多么重要!
關鍵詞:興趣;快樂;教學
新課改的主旨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這個“本”是什么?我想就是發掘個人潛能,每個教師,每個學生,隨之產生愈來愈強的求知欲、探究欲;師生角色換位,變教師主宰為學生主體,給學生的求知、探究留有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變接受為生成。鮮活的“自主、探究、創新”的課程理念,同樣蘊含著“激發學生興趣”這一前提。學生沒“趣”不能“自主”,沒“趣”不能“探究”,沒“趣”更談不上“創新”。也就是說,我們的課堂教學,小到一課時,在到一節一章,要達到老師動機與學生愿望,方法與效果的完善統一,教師必須具備興趣意識,千方百計地關注學生的興趣,以激“趣”為先,起始就讓他們躍躍欲試;以得“趣”為重,讓他們一直處在樂字之中,最終把“趣”進行到底,讓他們回味無窮,切忌虎頭蛇尾。
小學數學的許多知識內容十分抽象、抹糊,特別課改教材,大量數學問題蘊含在圖畫和語言之中。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讓興趣貫穿教學,還學生快樂的天地呢?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此,我經歷了想試、小試到全試的過程,感情頗深,受益匪淺。學生在更多的趣味中,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學習數學有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導入激趣
教學一課,其導入方式對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不可輕視,要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教學《左右》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都愿找朋友、交朋友,對嗎?下面就讓我們大家在自己身上找出幾對好朋友,好嗎?”開始,學生很茫然,不知所措,心想,自己身上的朋友在哪呀?我想快點知道。一雙小眼睛直盯著老師:“快告訴我們吧!”教師不急,看看這個,瞅瞅那個:“在你的身上真的找不到好朋友嗎,在想想”。這時,一個學生正抓耳撓腮,教師一看點撥時機到了:“你們看這位同學正在用手抓自己的耳朵,手和耳是不是你的朋友?”學生眼前一亮,個個微笑。教師接著點撥:“他用哪邊的手抓的是哪只耳朵?”學生根據已有的經歷,說出了:“用的是右手抓的是右耳。”初步確立了“右”印象。教師再點撥,指著自己的右耳,說:“這邊是右,平時都聽到人們說‘左右,右的朋友是‘左,那么‘左在人身的哪邊,誰指給大家看?”大家你指我也指,又確立“左”的印象。“左右手,左右耳都是人的好朋友,大家想在我們身上還有沒有這親的好朋友?”隨即同學指出了左右眼,左右腿。既然左右是朋友,下面我們就認識它,運用它。板書課題《左右》。
當然,此法激趣,只是導入的一舉,絕不是僅此,諸如學生自我創設情境、自問、講故事、猜謎、展示所獲、教師聲情并茂的情境,描述及恰到好處的表演、展示,教學中都可以據需施用。總之,依據年級、內容的不同,不拘一格,將會達到激趣、增效之目標。
二、課中激趣
如果說,導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就是一課的半個成功,那么學生自始至終都處在興趣的氛圍之中,愉樂的情境下,那就是一課的大功告成。這里有許許多多的可探、可究、可試、可為。
1.激趣在順手之時
因為主客觀原因的驅動,數學課堂教學往往很順,會得心應手,這固然是個好事,但是應該想到過多的順利,就會讓學生感到“沒意思”,出現課堂的不求甚解,關系到教學效果,此時要激趣。
2.激趣在關鍵之點
數學教學中,所謂“關鍵”的地方,就是抽象的地方,也是單憑教師說,往往說不清,學生聽不明的地方,需要與學生的合作,對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激趣破關。
3.激趣在收獲之時
一個人在獲取成功或有了收獲之后,可能會使他忘乎所以,不計今后。所以讓他們產生向往,保持興味。
三、將“趣”進行到底
提趣有“華”,施趣有“實”。數學教學中激趣不能裝點門面,以其人觀;更不要朝施夕棄,落個枉然。要的是持之以恒,需要的是,認準了的就試下去、施下去,定有所圖。
新課程給我們亮出了諸多新觀念。很多理念與我們各位教師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新課程這條跑道,我們教師早已進入,現已過了宣講期,而要在這條跑道上實實在在地去跑。在跑中,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特色,“讓興趣貫穿教學,還學生快樂天地”,讓我的小學數學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包玉鷹.“快樂”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中國校外教育,2011(21).
(作者單位 遼寧省北票市上園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