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力?鞠彥忠?楊世東
摘要:分析了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電力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提出建立高水平導師團隊、確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加強學位論文各培養環節控制等改革措施,強化研究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寬、適應工作環境能力強的高質量碩士研究生。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秦力(1970-),男,滿族,遼寧葫蘆島人,東北電力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鞠彥忠(1963-),男,吉林大安人,東北電力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GH0817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5-0025-02
研究生教育在社會教育體系中是最高等的教育。研究生培養模式是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一種設計和安排,是實現研究生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也是對研究生培養過程進行必要監控的重要依據。研究生培養模式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諸因素的最佳組合與構成,是根據高層次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社會的需要,為研究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的總體運行方式。[1]改進研究生培養模式就是要不斷探索和發現在新的社會形態下適合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規律、特點,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和培養不同規格、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研究生的需要,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從而形成符合國情、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質提高、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的及與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緊密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結合我校土木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開展了高質量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可實現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寬、適應工作環境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獲得較好的社會反響和評價的高質量碩士研究生,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優秀高層次人才。
一、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1.國內外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德國研究生培養以“導師制”為核心,強調科學研究在培養過程中的首要地位,堅持教學和科研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術型碩士生為主要目標。美國研究生教育體現了多元化教育目標,培養過程已標準化、專業化。富于創業精神是美國研究生教育的靈魂。英國研究生教育學制短,寬進嚴出,淡化導師因素,上課形式和學習效果評價多樣,注重研究生自學和從事科學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不要求答辯。日本的研究生培養實行講座制,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注意和企業的科研合作,建立教學、科研、開發利用與生產實踐一元化的體系。[2]
我國研究生教育一般按照二級學科制訂培養方案,培養模式單一,學制2.5~3.0年,無法保證研究生既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又能接受系統科學研究的訓練。課程體系中的選修課程基本也是基于專業的理論課程,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較少,導致研究生的知識面狹窄、專業訓練不足、適應能力較差。教學內容與本科教學重復現象十分普遍,內容深度不夠、知識更新較慢、涉及學科發展前沿的較少,研究生課程沒有體現專、精、深和前沿性,嚴重地制約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教學方法基本采用導師課堂講授為主,知識傳授和灌輸有余,能力培養不足,導致教學和科研分離,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被忽視,教學和科研的互動功能未能發揮,違背了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培養目標。
2.東北電力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簡介
東北電力大學土木工程學科是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支撐學科之一,2010年獲批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11年獲批為吉林省高校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每年招生人數在60人左右。培養方案按一級學科制定,學制2.5年。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掌握土木工程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熟悉所從事研究方向的科學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任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勇于創新、敢于創業的高素質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充分考慮我國經濟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綜合素質的要求,并以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突出土木工程學科特色。培養方式采取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相結合,注重培養研究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方式采取導師負責和科研課題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法,同時與相關科研部門和企業簽訂聯合培養協議。
二、土木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措施
1.高水平碩士生導師團隊聯合指導
東北電力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現有在職碩士生導師22人,2008年成立了輸電工程、混凝土結構及鋼混組合結構、工程抗震及城市防災、巖土工程4個以高水平科技平臺為基礎、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及教授、博士和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梯隊完整的導師團隊。團隊中聘請了2~3名相關企業的高級工程師。高水平碩士生導師團隊聯合指導方式代替了單一導師制培養模式。在充分考慮研究生的科研興趣和就業去向的基礎上,共同指導研究生的論文選題,在培養過程中可逐漸了解研究生的長處,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避免了近親繁殖現象,消除了研究生學科間的隔閡。導師團隊每季度召開1次所有導師和研究生參加的課題進展匯報會,共同探討改進課題研究思路,并緊密結合工程實際問題及時調整研究方案,有效地保證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取得了很好的培養效果。
2.科學制訂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研究生合理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發展。[3]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在制訂培養方案之前多次組織碩士生導師到與研究生就業緊密相關的企事業單位調研,按照就業單位對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應具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修訂培養方案,在保證掌握必要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設了輸電線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工程抗震、結構實驗方法等專題課程,重點講授土木工程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發展趨勢及工程實際問題,注意體現當代科學發展的多學科知識交叉性和滲透性。開設文獻閱讀、結構設計軟件應用等專題講座,培養研究生在閱讀文獻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利用技術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教材要求選用近5年出版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使用任課教師近5年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總結報告。在實踐環節中,要求研究生必須參加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實踐或社會實踐,同時至少參加6次學術講座和1次研究生學術論壇。
3.以培養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為目的改革教學方法
東北電力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每年9月均召開有學術帶頭人和相關導師參加的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專題研討。研討內容包括每位導師所承擔的課程在研究生培養和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與銜接,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的靈活應用及其與傳統教學方法的關系等。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方法和交互式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是授課教師在講清學科的基本理論、思路和重點的基礎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維空間,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論和討論”的思路組織相關教學內容。同時提供本學科重要的閱讀文獻,指導研究生閱讀,要求對前沿性的有研究價值的題目進行思考;交互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之間要有對話和交流,每堂課針對授課內容提供相關案例,組織研究生充分討論,并對發言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教學手段方面,對于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即板書方式;對于基本概念、計算方法、計算步驟等內容的講解以及一些復雜圖形的模擬,采用預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在考核方式方面多樣化,依據不同課程的不同特點,加大課程作業、課程討論、課程匯報和實踐教學的考核權重,建立科學合理的質量考核機制。
4.加強學位論文各培養環節的質量控制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包括論文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答辯等培養環節。學位論文開題主要檢驗碩士研究生對專業知識的獨立駕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查論文寫作的準備工作是否做得充分。[4]論文選題應盡可能從高起點、新視角、前沿性的要求出發,優先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力爭能夠解決一些較為重要的實際問題,鼓勵碩士研究生參與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東北電力大學土木工程學科要求碩士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應至少閱讀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文獻40篇,其中外文文獻不少于10篇,近5年文獻不少于20篇,同時撰寫不少于500字的文獻總結,并通過文獻總結提出本課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和研究內容。
中期檢查是全面檢查碩士研究生論文前期、中期工作進展情況,進一步修訂論文后期工作計劃和調整充實論文研究內容的重要環節。[5]學校土木工程學科論文中期檢查在每年7月中旬以“小答辯”形式進行。學科成立論文中期檢查小組,每個小組由5名教授或具有碩士生導師資格的副教授組成,碩士研究生自述15分鐘,答問15分鐘。碩士生在介紹論文工作時應闡述目前已完成的研究工作、擬完成的研究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困難以及后期工作計劃等。中期檢查未通過的研究生延期3個月參加正式答辯。
答辯環節是評價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創新性、檢查論文工作量是否飽滿、考查研究生獨立開展科研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6]東北電力大學土木工程學科預答辯環節采取課題組內部自答的形式,并提交學院是否同意參加正式答辯的意見。學院審核后對同意參加正式答辯的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2名校外專家匿名評審,同時審核研究生答辯資格,對學術不端檢測重復率超過15%或論文格式審查出現5類錯誤的論文一律不允許參加答辯,同時要求研究生答辯前必須在核心期刊發表1篇與研究內容相關的小論文。通過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各培養環節的管理與控制,學校土木工程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明顯提高,2011年有2篇碩士學位論文獲吉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三、結語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重任,高質量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研究對于實現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東北電力大學土木工程學科以導師團隊建設為基礎,整合培養資源和科研平臺,堅持全面發展的思想及高標準、嚴要求,加強碩士學位論文各培養環節控制,努力培養站在現代科技發展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高素質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王碧云,杜瓊.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
2010,(4).
[2]何杰,朱琦.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其發展趨勢[J].江蘇高教,2003,(3).
[3]裴勁松.面向實踐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新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7).
[4]可成友.碩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8,(2).
[5]王立彬.土木工程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森林工程,
2011,(5).
[6]薛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07,(11).
(責任編輯: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