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深化“電力拖動”課程教學改革,重組和設計教學內容;基于信息化平臺開發數字化優質信息資源;加強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實際動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改進考核評價機制,注重全程監控和考核;形成“創設情境-虛擬仿真—生產實訓-效果評價”虛實結合、理實一體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電力拖動課程;信息化平臺;實踐創新
作者簡介:楊桂婷(1982-),女,湖南邵陽人,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講師,(湖南 邵陽 422000)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082)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教研教改項目、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G1203)資助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5-0072-02
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應用,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個教育領域。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作為跨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指標,紛紛被納入當今世界各國新一輪教育改革方案。我國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強調,現代信息技術是改造職業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不二選擇,要以現代信息技術帶動職業教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其內容顯示的多媒體化,教學過程中交互的及時、方便性,可因材施教等優勢,在新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將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使教育與時代同步。
“電力拖動”是高職機電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及生產組織形式對職業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電力拖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符合高職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已經勢在必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教學過程,主要從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考核評價環節等方面進行改革研究與探索,形成“資訊-虛擬實訓平臺—校內生產實訓-評價”的教學模式,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基于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優化教學內容
新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學科型課程以學科知識邏輯為主線、專業理論知識為主體的教學,以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融入國家職業標準內容,跟蹤新技術將教學內容優化成五個有代表性的教學項目,若干個真實工作任務如圖1所示,實行任務驅動完成教學。
二、基于信息化平臺開發的數字化優質信息資源
教師將現代網絡教學手段運用于傳統課程中,拓展教學空間,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積極性,借助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平臺,開發教學資源庫,包括課程標準、課程介紹、教案、課件、教學錄像、試題庫、動畫仿真庫、案例庫、虛擬實驗室等。
根據“電力拖動”課程特點,開發操作與指導相結合、實踐與考核相結合的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用生動直觀的交互式動畫表現出實訓過程,增強學生對操作現象與原理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可以隨時在教室或者寢室進入虛擬仿真實訓平臺進行操作,這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為實踐操作奠定基礎。根據職業能力要求和實踐實訓內容擬開發出三相異步電動機單向控制、三相異步電動機雙重聯鎖正反轉控制、工作臺自動往返控制、三相異步電動機雙速控制、三相異步電動機能耗制動控制、三相異步電動機星三角形降壓啟動控制6個典型的虛擬實訓項目,每個虛擬仿真實訓項目又包括實訓器材、原理仿真、虛擬布局、虛擬接線、故障檢修五個模塊,教師將以游戲形式設計這5個模塊,如圖2所示:
虛擬實訓平臺,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針對機電類課程的實訓,開發虛擬實訓平臺能彌補課程實訓時間限制、空間限制和設備限制,學生遠程登錄虛擬實訓平臺進行相關實訓操作,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實訓設備的利用效率,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該實訓平臺結合學習者的年齡特征設計成游戲闖關模式,具有職業性、實踐性、情景性、過程性和趣味性的特點。
三、加強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
為了使專業技能人才與企業崗位需求零距離接軌,教師將課程實訓根據不同的項目設置成實際產品的生產過程,讓學生在課內生產實訓中掌握操作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自主設計制作蹚床、銑床、磨床、鉆床四種類型的機床維修訓練控制柜,將其納入綜合生產實訓項目,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又可改善實訓條件。
四、改進考核評價機制
改進考核評價機制,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全程監控和考核,形成自評、互評、師評、企業評價“四位一體”的過程評價機制。引入企業評價,將企業的管理機制和操作規程融入課程,真正實現“企業零距離”。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樣性,采取討論、實訓、書面報告等多種形式考核學生;考核手段多樣化,如利用網絡手段、實驗手段等。這種考核評價體現公平、合理、鼓勵創新的原則,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總結和相互學習。
五、課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通過基于信息化平臺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總體表現在如下:
1.信息化平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由于“電力拖動”教學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復雜的原理圖,傳統板書的形式會浪費課堂教學時間,而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省繪圖的時間,給教師留下更多的講解時間。教師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虛擬技術,采用的豐富的教學手段。這種方式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也提高教學效果。
2.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效果顯著提高
在以前的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不預習、不聽課、不寫作業、不復習的現象。現在教學以任務為驅動,學生在完成每個任務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相關知識,教學過程分為四步:第一步,教師通過信息化平臺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創設情境;第二步,教師下達任務書,學生根據任務書在信息化平臺查找相關資料,通過交互式仿真動畫、小組討論等方式掌握理論知識;第三步,進入虛擬實訓室進行虛擬仿真;第四步,通過生產實訓完成任務。最后教師對這個任務的完成進行“四位一體”的效果評價。這種教學模式讓紛繁復雜的理論知識簡單化,讓單一的評價方式多元化,讓虛擬實訓和課程實訓有機結合,學習效果顯著提高。教學改革以來,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機電類專業學生的獲證率顯著提高,2010年維修電工中級獲證率為92%,高級工獲證率為88%;2011年中級工獲證率為99%,高級工獲證率為91%。在2009年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舉辦的湖南省天煌杯電氣控制技術技能競賽中,王濤在單片機快速開發項目獲第五名;2011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高職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中,艾鵬飛、張桃、劉建武獲得三等獎。
3.增強了教師教改的自覺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緊跟時代步伐,提高自身素質,熟練運用信息化平臺進行教學,將教改的新方法和新成果運用于教學之中,積極參加應用性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湖南省信息化教學大賽信息化教學設計項目中獲得二等獎;基于信息化平臺下“電力拖動”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獲得邵陽職院首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電力拖動”教學空間被評為院級優秀教學空間;課題組成員三年來先后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8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篇。
“電力拖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對機電類課程教學改革所做的有益嘗試,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以任務驅動為主線、以信息化資源為紐帶,構建出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創設情境-虛擬仿真—生產實訓-效果評價”的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改實踐中,將不斷總結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所取得的經驗,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在電類專業課程進行推廣。
(責任編輯:宋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