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學平
摘 要:把創新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意志品質,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手段,努力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并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法;手段;觀念傳統;創新
新時期的教育是創新教育,創新已成為當今教育的要求。江澤民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什么是創新呢?我們所說的創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對事物進行革新,或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各科教學都需要創新教育。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對語文學科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新活力,它才有發展前途。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教學。所以,把創新教育如何很好的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并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也離不開創新教育,它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本人從事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一味地接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一篇課文常常是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五個方面。注入式教學與培養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毫無聯系可言,因此也就談不上什么創新教育了。由于沒有創新思維的培養而導致課堂上教師說得頭頭是道,而真正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內容則顯得蒼白無力,臨考前搞題海大戰,以時間求生存,結果事倍功半,這樣也就完全抹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須改進。我認為要考慮以下幾點:(1)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見,興趣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中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學生主動掌握語文知識的先決條件,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又是創新的先決條件,可見這一點也是十分重要的。(3)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光有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還遠遠不夠,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達目的永不罷休的精神,才能激發學生創新的潛意識。(4)改進教學方法,要大膽掙脫課本的束縛,讓課堂成為創新的平臺,讓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大展宏圖。
二、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教師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三尺講臺。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錄音機、投影儀成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這一改革的確為課堂增色不少,但長期使用學生會膩的,因為投影片總是永恒不變的幾種顏色,時間久了,也就索然無味了。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計算機真實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于是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得有趣了,走進多媒體教室,學生嘗到了課件的甜頭,它容量大,效率高,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于生動活潑的形象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與創新,達到提高課堂質量,加入創新成分的目的,讓學生愛創、樂創,變成勇于創新的一代新人。
三、努力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
傳統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絕對正統的課本教育,知識傳授只限于課本,及就課論課,所有習題答案都以教師為準,課堂上教師一人主宰,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回答成了學生的義務。這樣時時處處都控制學生思維,總拘泥于固定的框框,這樣的教育還從何談創新呢?因此,應轉變觀念,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為多樣化的傳授,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鼓勵學生多動腦、多發現、多質疑;在閱讀與寫作方面要大膽探索、嘗試,出新成果;要讓學生完全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要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地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
1.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激發學生創新
現在的中學生已經習慣教師代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題目,總怕與老師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說;總怕錯,不說,久而久之成了教師一人說。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直線下降。他們總期盼別的同學來發言,然后都舉雙手贊成,所以答案總是唯一的。面對這種困境,我在以下三方面做了探討:
(1)在讀上下功夫。課外時間,我讓學生盡快把課本的所有篇目至少讀完一遍。閱讀時,對文中的生字生詞,要用橫線標記下來,不懂的字詞利用字典自己解決。第一個星期過后,從第二個星期的早讀開始,我逐個檢查他們是否都讀完了本學期的篇目。檢查時,主要查看學生是否在每篇文章里作了標記并弄懂了不懂的東西。如果學生無標記者,讓其盡快補讀完課文。
課內時間,要求學生在開始上一篇文章時,用較快的速度自己朗讀該篇文章,小組合作探討解決自學未弄懂的生詞。再讓學生標出能體現文章主題,刻畫人物思想性格的句、段。
(2)在點撥上下功夫。這里指的是在小組合作交流后,教師引導歸納文章主題,點出文中能體現主題和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詞、句和段落。我將全班前后兩張桌子的四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每個學生必須在自己的小組里發言、交談、磋商。小組發言完畢,每組各推一人代表本組在班上作限定時間的發言。此時,教師一定要注意聽學生的發言內容。學生在班上發言完畢,教師要對學生的發言情況作個簡評,主要是肯定他們的成績,指出他們發言中的不足之處,并予以補充或糾正。如果有學生不贊同教師的意見,允許雙方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3)在學生評價上下功夫。這就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該篇文章作總評價,或者是談自己的收獲、體會等均可。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所學的文章大膽質疑,學會從文章中找“毛病”。不過,質疑時,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只簡單地說“我覺得作者的某段寫得不好”,“我認為作者的某某看法不對”,還要闡述“為什么不對”,“為什么不好”才行。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走向教材,鉆研課本后,課堂氣氛變得非常活躍,每個學生在討論時都能積極發言,互相質疑問難,各抒己見,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也就調動起來了。過去由教師獨占的“講堂”,就真正變成了學生的“學堂”;過去由教師獨說的“一言堂”,也就真正變成了學生討論發言的“群言堂”;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地學習變成了主動地學習;過去學生是課堂的“奴隸”,現在變成了課堂的主人。
2.創造性地進行閱讀指導與作文訓練
中學生閱讀面應該不能只限于課內,更多的應該是課外閱讀,學生自主閱讀。只有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真正起到增長見識的作用,因此要對課外閱讀進行藝術的指導、有創造性的指導。
(1)大量閱讀,與作者交流,辯論。用實踐來檢驗,然后再思考、再閱讀。在閱讀、思考的循環中,我們積累了寫作所需的各種素材。在思考中,有一些思想在跳躍。我們要及時捕捉這些思維的靈感,及時記載這些一閃而逝的思維材料。長期堅持,及時總結,學生的寫作靈感激活了,堅實的素材也積累了。
(2)對于經典名作、精品段落、佳詞妙句,我們要引導學生細細涵泳,進行細細“品嘗”,吸收其中最富有營養的東西,進而指導自己的寫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何來的妙手?“妙手”是在學習與模仿中創新而成的。常讀名家手筆,對提升文字表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閱讀中,一定要教會學生學會品悟吸收,這樣才能提升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3)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閱讀中,讀者必然會對文本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或與文本共鳴,或與文本唱“反調”。因而,只有與文本“對話”,才能使思考深入,只有思考深刻了,深層的對話才有可能。在由表及里的對話交流中,讀者的思維能力增強了,也才能對作者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這對自己的寫作又是一個無形的促進,自然會有助于自己的寫作能力的提升。
只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這是寫好文章的真諦。有了材料,才能寫出好文章,作文重在積累材料。在作文訓練中,我認為應當這樣:提前明確寫作任務,讓學生充分準備寫作材料,然后留給學生的充裕的寫作時間,教師對學生的作文稿進行面對面修改、交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作文創新能力。還可借即興作文、演講會、辦黑板報、向報刊投稿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提高寫作能力。
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盡快達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筆自能合度”的水平。
3.突出“思”字,讓學生學會質疑
一直以來,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談創新?只有“質疑”才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質疑”是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的“舵手”。為此,課堂上,我常常根據學生實際質疑或讓學生互相質疑,啟發學生多思解疑。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身受用的自學能力。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創新教育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當然,創新教育這一課題,也離不開語文教學這一龐大的載體,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并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渭源縣新寨學區)